开放展室除尘维护及除尘作业中巡查的必要性
——以寿康宫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郑晓冬 王天泽 金松

随着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愈发受到社会关注。由于文物藏品本身的脆弱性,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故宫博物院寿康宫除尘作业为例,聚焦除尘维护工作机制,通过实地作业并对除尘作业中的发现物进行分析,阐述除尘作业中巡查环节的必要性。

除尘环境与背景分析

寿康宫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是清代皇太后起居之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庆二十年(181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寿康宫主体区域呈长方形,由南北三进院落组成。南北长148米,东西宽57米,占地面积约8436平方米。正门曰寿康门,门内正中为寿康宫,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金里装修,明间开门,东配殿隔扇门4扇,西配殿装隔扇风门,为后来改动,次间槛窗,每间用间柱分为两组,均为一马三箭式。配殿南各有耳房3间,正殿之两侧有东西群房与宫后罩房相连。正殿后为第二进院,即寿康宫之寝宫,亦曰“长乐敷华”,后有廊与后罩房相连,为工字殿形式。宫墙外东、西北均有夹道,西夹道有西房数间。宫前南院有群房11间,院东南偶有角门,可通慈宁门前广场。寿康门东为徽音右门,是连接慈宁、寿康主要之门。各代皇太后多居住此宫,太妃、太嫔们随居于此,整组建筑至今完好。寿康宫除尘范围主要集中于正殿、东配殿及后殿。东配殿可分为南间、北间和明间。后殿可分为东、西次间,东、西稍间。

除尘作业问题分析

确定寿康宫除尘范围内的文物数量与材质。不同类型和材质的灰尘的敏感度和耐受程度会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对于除尘的时效性存在不同的要求。例如,皮革制品和陶瓷类文物如果不及时清除其表层灰尘就会使其表面颜色变淡,强度下降;纺织品表面的灰尘经过温湿度催化,必然会对其本身造成微生物侵害等。

确定寿康宫除尘范围内文物的位置。地理位置:寿康宫殿内文物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确定位置有利于除尘作业中对密集文物点位做好勘察,限制作业人员动作幅度,避免因动作变更引发的文物受损等不可逆的后果。空间位置:寿康宫多宝阁内各层都分布有文物,具备空间维度分布的特点。确定各类文物位置后可以此为依据优化除尘作业的先后顺序,即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作业,避免较高位置的灰尘因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落,造成较低位置文物的二次污染。

作业难点分析。寿康宫殿内屏风、宝座均为清乾隆时期为崇庆皇太后八旬大寿时专门制作的原物,然而,岁月的侵蚀,竹条与文物本体之间出现松动开裂迹象,除尘过程中工具的触碰容易造成竹条脱落,造成文物损伤。寿康宫殿内陈设的甪端香炉具备可开启的特性,炉盖与器身之间存在连接结构,且该结构已经发生松动,除尘过程中需注意用手托持香炉,确保除尘过程中香炉的整体性。康宫殿内陈设的龙形香桶,出现配件松动,作业过程中需格外注意。寿康宫后殿多宝阁内均陈设有文物。且文物都被固定,工具作业空间狭小,无法移动,工具作业角度受限。

除尘路线与工具选择。由于受到自然、气候等方面的因素,旅游客流量并不是呈现出可以遵循的某种规律,加之天气、节假日、特殊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客流量在不同时期的不均匀状态更加明显。由于故宫内不同区域客流量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除尘作业中客流量难以进行把控。除尘作业因为要携带作业工具,应按照既定游客行进路线确定,即按照正殿—东配殿—后殿顺序进行。

文物除尘作业中主要的目标为清除降尘,其具有表面积大、容易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特点,若不及时清理就会形成灰尘层,随着时间增加其夹杂的有害物质会伤害到文物本体。作业过程中需使用文物专用吸尘器,掸子,气吹,软毛刷等工具。作业人员在除尘作业中需全程佩戴手套,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避免自身指纹、汗液滴落到文物上造成二次污染。针对一些作业角度及空间受限的情况,作业人员可使用棉签对狭小区域进行清洁。为关注除尘情况及效果,可使用手持式照明灯、头灯等进行观测。

巡查发现物分析

漆器炕桌支撑脚松动开裂。寿康宫内各类文物按照宫廷生活规制摆放,稍间内大型文物以木质家具为主,除尘巡查过程中发现多处漆器炕桌支撑脚发生形变松动。木质文物会因湿度、温度、光线等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其中,湿度变化的影响最为严重,原因是当空气湿度发生变化时,木材与空气之间的湿度存在压力差,此时木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膨胀,反之则会出现干缩,导致木头开裂变形。

黄花梨木雕龙大柜出现霉斑。寿康宫内存放有黄花梨木雕龙大柜。除尘巡查过程中,其表面以及柜子内部出现霉斑。寿康宫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黄花梨木雕龙大柜内的有机质为霉菌的侵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黄花梨衣柜以木质材料为主,其木质材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纤维素为木材的骨架,起结构支撑作用;半纤维素,填充骨架中的缝隙;木质素则起到硬化结构的作用。

而以此为养分的微生物对黄花梨雕龙大柜的影响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木质纤维素受到空气中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而发生腐变降解,导致出现霉斑。长此以往,将影响衣柜整体的结构强度,甚至造成倒塌破损。二是微生物产生的色素或微生物分泌物与木质组分反应产生的有色化合物导致色斑的形成,破坏文物本身颜色。再者,霉菌本身具备极高的传染性,会对人的皮肤以及呼吸道造成感染,引发一系列症状。寿康宫多为室内展厅,空气流动性差,易造成游客及工作人员感染。

东稍间炕几发现昆虫粪便。寿康宫东稍间炕几及正殿地毯出现昆虫粪便。据史料记载:“寿康宫东北角门外,南北砖暗沟一段,长十六丈六尺五寸,沟口宽八寸,深一尺八寸;工字殿面阔墙西角门外往南至墙下砖暗沟一段,长八丈五尺;由墙下拐西砖暗沟一段,长二丈五尺;接往南至大墙下砖暗沟一段,长四丈。”多处暗沟导致寿康宫内环境湿度较高,为昆虫的繁殖与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寿康宫室内温度长期保持在18至30度之间,正处于害虫个体发育与繁殖的最适宜的温区。害虫在此温区能量消耗水平较低、自然死亡率低、生殖活动最频繁。故宫博物院内的害虫主要有烟草甲、黑皮蠹、花斑皮蠹、红圆皮蠹、毛衣鱼、褐蛛甲等,其对寿康宫内大量丝织物存在潜在的风险。

除尘作业中巡查的必要性

文物除尘的目的主要为清除附着在文物表面的灰尘和污染物,以防止它们对文物造成损害,影响文物的美观,若操作不当,反而可能给文物带来新的风险。巡查的首要作用就是保障除尘操作的准确性。在除尘作业开始前进行第一次巡查,包括了解作业环境以及所有关于文物的信息与情况。巡查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作业人员在除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或工具使用不当,如过度用力擦拭、使用不合适的工具等,从而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其次,巡查能够保障除尘工作的时效性。文物的保存环境相对复杂多变,加之文物本身比较脆弱,多种因素都可使其受到伤害。通过定期的除尘巡查,可以及时掌握文物的积灰状况、伤缺情况,合理安排除尘时间和频率,并针对存在伤缺状况的文物选择更有针对性的除尘方案,确保文物始终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除尘作业中可以零距离接触文物,这也为发现更多、更细微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再者,除尘巡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文物在除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有些文物本身就出现了断裂、发霉、配件松动等问题,在除尘操作中容易受到进一步的影响。除尘作业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紧急措施或上报维修,避免对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此外,巡查还能对除尘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通过对比除尘前与除尘后的文物照片,可以判断除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以及作业中是否出现文物移位的现象。这有助于不断优化除尘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提高除尘作业的水平。

文物除尘工作以及文物除尘过程中的巡查工作对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具有深远意义。它能为后期研判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掌握更加细致的文物伤缺情况,为日后细化预防性保护工作与相应体系建设提供了资料支持。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完成好每一次的文物除尘巡查,为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出一份自己的力。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0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