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印记——江河奔腾看中国”专题展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雪

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治水兴水成就,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奋力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辉煌篇章。由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水利部办公厅指导,中国水利博物馆主办,70余家水利、文博单位协作支持的“共和国印记——江河奔腾看中国”专题展分为“翻天覆地 改造山河”“伟大变革 润泽神州”“盛世治水 海晏河清”三个单元,展出代表性的共和国水利见证物226件(组),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历程。

第一单元 翻天覆地 改造山河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水利设施残缺不全、江河泛滥成灾的落后局面,党领导人民拉开了新中国治水大幕。建立水利管理的体制机制,将治水写入《共同纲领》、组建水利部,召开联席会议等。继而对长期困扰人民生活的水旱灾害进行治理,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把大规模治淮推向高潮。之后,长江、黄河、海河流域的治理也取得重大成功。解决了人民生命安全问题后,建设重点转移到让人民丰衣足食上。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开始,人民胜利渠、红旗渠、淠史杭等大型灌区相继建成。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新安江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东深供水工程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扩大、投入增加、成效显著。

1951年制水利部办公使用的铜质墨盒

中国水利博物馆藏

image.png

此墨盒为黄铜质地,上有“中央人民政府 水利部 一九五一年”字样。墨盒一般为外出时携带,事先将磨好的墨倒入装有丝绵的墨盒内,扣紧盒盖后墨就不会流出,在外书写可不必临时磨墨,是当时常见的文房用品,也反映了水利人四方奔走的工作常态。

1951年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题词的锦旗

淮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藏

image.png

1950年6月中旬淮河流域连降大暴雨,淮河干堤和大小支流多处溃决、漫堤,受灾人口1300多万,被淹土地4000余万亩。1951年淮河春修期间,毛泽东主席组织视察团前往工地视察,并题写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字。题词被制成4幅锦旗,5月2日起,由中央治淮视察团带往淮河流域,将4幅锦旗分别赠给治淮委员会及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指挥部。这面锦旗由中央治淮视察团团长邵力子亲自授予治淮委员会。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下,人民纷纷投入到治淮建设中,一大批工程相继建成,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治淮高潮。

1952年4月20日《荆江分洪总指挥部布告(工字第一号)》

长江水利委员会档案馆藏

image.png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在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阳附近城陵矶的一段,河道弯曲、河身狭窄、急流汹涌,是长江洪水灾害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河段。1950年冬,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得到批准。1951年,中央水利部审批同意兴建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4月5日工程全面动工兴建,至6月20日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因工程规模浩大,任务繁重艰辛,为保证工程按期完成,1952年4月20日,总指挥唐天际、总政委李先念签署发布编号为“工字第一号”的《荆江分洪总指挥部布告》,宣布实行八项规定。

1952年王化云关于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记手稿

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藏

image.png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首次出京巡视就来到黄河,对南水北调作出重要指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在这次考察中,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王化云全程参与了毛泽东主席1952年在河南的黄河考察活动,并将这次视察整理成《毛主席视察黄河记》文稿,成为记录这次黄河考察活动的珍贵史料。

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修渠工具一组

中国水利博物馆藏

image.png

这组工具为红旗渠灌区管理处捐赠,包含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修渠用铁除险钩、大铁锤、铁镢头、铁勾缝匙、铁洋镐、马灯、石錾、柳帽,共计8件,都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使用过的工具。1960年到1969年,十万修渠大军历时十年艰苦奋斗,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狭谷中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将浊漳河水从太行山腰引到林县,结束了林县上千年缺水的历史。

当时人民群众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进行开凿,由一名工人固定开凿位置,其他一人或几人一组用大铁锤开凿石壁,经过多年风化的悬崖峭壁常有滚石落下伤人,共产党员带头用绳索拴在腰上做安全绳,带着除险钩将容易滚落的石块先行扫清,保障人民施工安全。有的地方多水塌方,工人们不顾个人安危举着马灯进隧洞除险,柳帽就相当于他们的安全帽。

第二单元 伟大变革 润泽神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水利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强,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水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纷纷上马,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取得“98抗洪”的胜利,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不断强化、人水和谐大力推进、科技对水利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显著。

1997年三峡坝址倒流明渠岩芯

中国水利博物馆藏

image.png

该组岩芯为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捐赠,岩芯上有“长江水利委员会 三峡勘测研究院 一九九七年取自三峡坝址倒流明渠”字样,是三峡工程坝址岩芯。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

1998年抗洪前线使用的手机

中国水利博物馆藏

image.png

该手机为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赵春明捐赠。1998年夏秋季节,在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地区发生了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来势之猛、持续之久史上罕见。这部手机随同党中央国务院前线指挥部辗转鄂赣两省,是当时前线指挥部唯一一部移动电话,成为联络北京、沟通地方的主要通讯渠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赢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单元 盛世治水 海晏河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谋划国家水网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为依据,从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六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治水成就进行梳理和展示。最后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奋楫扬帆谱新篇”章节展望水利发展的昂扬风貌与大好态势。

千岛湖配水工程施工设备

中国水利博物馆藏

image.png

该展品由千岛湖引水工程气腿式风动钻孔机、地勘岩芯、金属钻头三部分组成,由千岛湖原水集团捐赠给中国水利博物馆。

历史上的杭州饮水苦咸,唐代杭州刺史李泌就曾建“六井”,引西湖水解决人民生活用水问题。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从新安江引水解决浙北缺水问题,作为事关浙江省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千岛湖配水工程首批标段于2014年12月24日开工。2018年2月7日,千岛湖配水工程在爆破开挖作业时,遇到了一个大溶洞,施工队员经过20多个昼夜的努力,成功突破了溶洞这个“拦路虎”,并将隧洞施工工具保存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千岛湖配水工程见证物。

南水北壶(河北唐县水壶、丹江口水库水样)

中国水利博物馆藏

image.png

南水北壶由水壶和水样两部分组成。“南水”来自丹江口水库,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工程,在中线工程陶岔渠首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并采集了水样。一周年之际,工作人员在总书记取水同样的位置采集水样,捐赠给中国水利博物馆。“北壶”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唐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一次入村做安全、水质宣传时从老乡家中获得,村民表示以前烧水时,用不了几天壶底、壶身就一层厚厚的水垢,自从用上南水后,明显感觉水好了。清澈的水样和长满水垢的老水壶形成新旧对比,见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惠民效果。

物联网智能石头

中国水利博物馆藏

image.png

这件展品为河南黄河河务局捐赠,由信息处理微型智能芯片和电池两部分组成,是探测堤坝根石动态的硬件设备。所谓的根石通俗讲就是大坝的基座,传统的探摸根石就是用3米长的探摸杆探入水底,看看根石是否有变化。探摸人员需要把安全绳绑在身上三圈,由岸上的同伴拉着安全绳尽量往黄河岸边走,然后用探摸杆上下穿插,这个过程大约要持续10分钟,人容易被激流带走,后面必须有人做好防护,他们的关系非常紧密,被称为“生死兄弟”。现在使用智能石头,只需把设备放在根石堆里,连上传感器以后,一旦根石发生位移,系统就会进行录像抓拍并发出报警信号,一线巡查人员就能第一时间赶到出险现场进行险情处置。使用这个系统能对黄河河道进行全天候实时预警。

展览的尾厅布置早期水利工作者办公室场景,通过老式家具、煤油灯、保温壶、蓑衣、自行车等道具营造做旧氛围,引起观众共鸣,在场景中体会早期水利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钻研精神、奉献品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image.png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8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