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咸阳博物院主办,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武县博物馆、淳化县文博馆、旬邑县博物馆、泾阳县博物馆、秦都厚天博物馆和咸阳秦鸿文物商店七家文博机构协办的“文明之基——咸阳秦砖汉瓦艺术展”在咸阳博物院文庙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展期两个月,以时间顺序和艺术价值为纽带,用双线并行的方式梳理了我国古代砖瓦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重点展示了秦汉时期砖瓦的艺术价值,打造了一场以秦砖汉瓦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展览汇集了战国时期至清代的各类砖瓦120余件,这些文物以其等级高、纹饰精美、铭文珍贵、造型独特、艺术价值突出等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秦汉文化的特色和我国古代制陶业的高度发达。
现介绍淳化县文博馆参展的三件汉代文字瓦当:
“甘林”瓦当,咸阳市淳化县汉代甘泉宫遗址出土,直径17厘米。边轮较宽,当面靠近边轮处饰单线凸弦纹。双横线凸弦纹将当面分为上下两个半圆,阳文篆书“甘林”二字分置上下区间。“甘林”为甘泉宫、上林苑的省文。
“衛”(卫)字瓦当,咸阳市淳化县汉代甘泉宫遗址出土,直径15.5厘米。圆形当面内有一隶书“衛”字,字体劲健有力,该瓦当应为卫尉官署建筑所用之物。
“长毋相忘”瓦当,直径14.7厘米,边轮宽0.9厘米,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董家村出土。当面中心有一大乳钉,外区双线十字将当面分为四个相等的扇形区间,阳文篆书“长毋相忘”分置其中,文字从右向左直读,字体秀丽。“长毋相忘”瓦当,字体虽为篆书,但已有隶书笔意,体现了汉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演变的特点。
《史记·外戚世家》记述了汉武帝宠妃钩弋夫人死亡的经过:公元前88年,“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也。于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欲立少子也。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这就是常说的“欲立其子,必先杀其母”。《史记》补记: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即位后,即追封其母钩弋夫人为皇太后,发卒二万,耗时两年,于淳化修成云陵,并在甘泉宫修建了两个高大的圆锥形台基,名曰“通灵台”,又叫“望母台”。站在台上向南眺望,云陵尽收眼底。出土于此地的这件“长毋相忘”瓦当,可能表达了昭帝对母亲深深的哀思。
“长毋相忘”四字在汉代铜镜铭文中也很常见,是情侣之间一种美好情感的表达,常铸造在定情之物铜镜的背面,赠予心上人。“长毋相忘”既是祈愿,又似戒约。有情人之间常相互嘱托的“勿忘我”是一个单向的索取,而“长毋相忘”则是双向的盟誓,“长相思、毋相忘”是人间永恒的主题。
关中为西汉三辅重地,离宫别馆、园囿池沼、宗庙陵邑星罗棋布。班固《西都赋》记载:“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加上秦离宫近三百,汉武帝重修利用,为数更多。汉甘泉宫是汉武帝在秦代林光宫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作为他的避暑胜地和议政理边之所,在当时是仅次于首都长安未央宫之外的第二大宫殿。“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该宫的规模,据唐《括地志》记载:“宫周十九里,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官皆有第所”,可见,甘泉宫建成后并非仅仅作为汉武帝避暑所用,它已成为汉武帝又一个主要政治活动场所。《关中记》记载:“武帝尝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汉书·郊祀志》记载:“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来,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还幸汉故甘泉宫”。可见,该宫至唐时犹存。
甘泉宫位于淳化县以北25公里的铁王乡梁武帝村、董家村一带,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在此范围内断垣残壁依稀可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集和征集到一些砖瓦类建筑材料。这三件瓦当就是其中的精品文物。
甘泉宫遗址出土的这三件瓦当皆青灰色,火候高,质地细密坚实,造型规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刻录文明的载体,连接古今的桥梁,观者从中可以了解汉代瓦当的制作工艺、工匠精神、美学智慧与大汉王朝的盛世长歌。
在这热情如火的盛夏时节,当观众步入咸阳博物院“文明之基——咸阳秦砖汉瓦艺术展”展厅,室内清新脱俗的浅绿色主基调,白色的底座和红色的展板更加衬托出青灰色瓦当的古朴典雅之美,穿过两千多年的岁月烟尘,驻足静静观赏,这三件瓦当线条或苍劲雄浑,或隽永秀丽,依然能引人无限遐思与感慨。
(第一作者单位:淳化县文博馆,第二作者单位:咸阳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