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璎映照千年
——聊城馆藏明代金饰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叶

山东聊城明代墓葬出土的一对金耳坠和两件金帽押,为研究明代金饰工艺及区域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这些出土于明代中期砖室墓的金饰中,葫芦形耳坠以高纯黄金和细腻纹饰展现精湛工艺,帽押则以简洁造型形成艺术对比,结合墓志铭可明确断代为明朝社会经济繁荣期。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聊城地区明代金饰考古空白,通过对比河南、江苏等地类似出土文物,更为探讨明代金饰工艺特征、区域分布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视角。

墓主人与出土金饰

该墓葬为明朝韩公夫妇合葬的双棺双室墓葬,位于原聊城市东昌府区植物园。墓志(图1)记载,韩家祖籍平山卫总旗,推断其可能随军队自永乐年间迁至山东聊城,并积极投身戍守。该墓和出土文物反映出明朝中后期的聊城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反映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与社会政局环境,对于研究明清地方社会文化有较大参考价值。

该墓出土的金耳坠(图2)用整体成形的方法制造,造型呈葫芦形,与江苏、河南等地出土的明代黄金耳坠形状类似,反映出明代中期流行的审美风尚。其造型十分精巧,钩子呈新月形状,吊带点缀有花朵装饰,吊下的小球使其运动灵活,体现了明代工匠精湛的手艺。根据《明会典》记载,该类有小球的耳坠是皇帝喜好的,富家女子也热衷效仿它,反映出明代社会潮流风尚的传播与各个阶层的交流互动。2件金帽押(图3、图4)造型简单,都是一体雕刻而成,主要用于束扎头巾和帽子,这也是明代黄金器装饰实用性及美观性的统一。这种简单的造型与金耳坠精致的设计形成了对比,也是对明皇室生活多样美学的一种反映。《明会典》记载,百姓禁用黄金簪梳,对比墓主人身份,说明明朝晚期礼仪制度逐渐弱化,开始追求奢靡之风。

image.png

image.png


金饰制作工艺的综合分析

精湛的金工技艺

金耳坠最显著的工艺特征是其精美的镂空技艺。工匠通过镂空工艺在葫芦形的坠身上创造出繁复的图案,既减轻了耳坠重量,又营造出通透灵动的视觉效果。《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金器镂空工艺的要领:“镂之有道,先以錾刻出纹,后以锯丝通之,贵在疏密得当。”这种工艺不仅要求工匠具备精准的手工技巧,更需要对整体图案的布局有精确的把控。

制作过程中,工匠首先通过整体铸造技术铸出葫芦形的基本坯体。随后,在坯体表面细致规划镂空图案,运用錾刻工具勾勒出图案轮廓。在完成錾刻后,工匠使用极细的金属锯丝,沿着既定纹路仔细切割,最终呈现出精美的镂空效果。这种镂空不仅体现在主体花纹上,还在局部细节处形成了疏密有致的装饰效果。

垂珠部分采用传统的炸珠技法。工匠将熔化的金液滴入冷水中,利用表面张力形成完美的球形。这些金珠与镂空的坠身形成鲜明对比,既丰富了整体层次,又增添了灵动之感。

葫芦形制与文化内涵

明代耳坠以葫芦形、瓜棱形为主,多采用金累丝、錾刻、镶嵌等工艺,葫芦形设计极具文化意蕴。在明代,葫芦不仅是实用器皿,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葫芦与“福禄”谐音,被视为吉祥物,赋予了祈求福禄的寓意。《本草纲目》记载:“葫芦,其形象天地,上圆下方,中有千粒,取其生生不息之意。”葫芦多子的特性也象征着多子多孙、生生不息,这与明代重视延续宗脉的文化观念高度契合。这种造型在明代首饰中颇受欢迎,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形态的审美追求,也寄托着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精美的纹饰设计

耳坠的镂空纹饰展现出明代的装饰美学。通过镂空工艺,工匠在葫芦形坠身上创造出层次分明的几何纹样。纹饰布局体现了明代“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追求,既避免了过于密集的沉重感,又不失精致华美。通过对比,这种镂空纹饰与江南地区出土的同期金器有着密切联系。《宣德鼎政志》记载,明代中期江南金银器作坊发展出独特的镂空装饰风格,这对金耳坠的工艺特征可能正反映了江南工艺对北方地区的影响,这一发现为研究明代手工艺的区域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巧妙的结构设计

通过《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极为繁冗的生产流程来看,该黄金耳坠可能运用了失蜡铸造工艺,这一制作技术是明朝工艺技术水平的体现。先用蜡做出精细的造型,再包裹黏土通过火烧制作为铸胎,然后将熔化后的金锭注入。耳坠造型流畅自如,耳钉弯曲设计也考虑到了佩戴上的稳定性、美观性,挂件厚度适中,在满足外观需求的同时也不会过于累赘。

细节方面,工匠们注重功能性和耐久性,采用特殊的加固手段对耳朵处的挂环部位进行强化,这与《淮安府志》记载的“金银妆饰品以坚固为主”相符合。明代金银加工技艺中,铆合工艺的运用非常普遍,如出土于明鲁荒王墓葬中的金莲花制品,即是采用细小的金银铆钉将多层金箔牢靠地焊接在一起,一方面使各个零部件保持着自身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使整个结构牢固、稳定不移。这种加工手法可以避免熔焊的工序对金属原料带来的伤害,反映出明代匠作师傅们对材料特性的深刻认知。

这批金器既是当时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的代表,也反映了明朝手工艺制作的精湛、艺术的高超,并把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的代表之作。工艺师的才思和手艺人的心态将每部分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堪称精妙绝伦。同时也为我们探寻那个时代的手工业制造技艺提供了很好的历史素材,更是对中国古代人们渴求幸福生活精神的真实写照。

结语

通过这对金耳坠与金帽押,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金工技艺的卓越成就,更感受到了古代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他们将技艺与智慧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优美的器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明代工艺美术发展、社会文化面貌以及区域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05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