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是周武王分封的重要姬姓诸侯国,西周少有的公爵国之一。它一直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股肱心腹,为周王朝的兴起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史载有限,释读抵牾,有关虢国的分封、演变、发展等问题迷雾重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李家窑虢都上阳城、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等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虢国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为回顾近70年来三门峡虢国考古取得的斐然成绩,探寻虢国东迁三门峡后的发展脉络,我们选取三门峡历年虢国考古成果中的亮点,重新选定主题策划展览,以多元的展示手段,多层次、立体化的陈展空间,更好地展现三门峡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主题淬炼——在史料迷雾中重构文明叙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虢仲和虢叔分别分封到现今河南荥阳和陕西宝鸡建立诸侯国,史称东虢和西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位于陕西宝鸡的西虢东迁至河南三门峡地区,建都上阳,因地跨黄河两岸,而被称为南虢、北虢。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留下了千古名训“假途伐虢,唇亡齿寒”。
散见于古籍史料中的零星记载、后世众说纷纭的注疏和现已发掘出土的文物交织,致使学界对虢国历史、虢国文化的具体研究存在不少争议。因此在展览主题和内容定位上,经过了数次调整。我们将所有的展品排列组合,尝试碰撞出不同的化学反应:一是以虢人的视角讲述虢国的东迁、再东迁;二是从今人的视角审视虢国留下的文化遗产;三是从考古人的角度回顾虢国考古发掘的历程。但一番对比下来,要么是每个部分比重不均,要么是文物支撑力度不够,要么是展览观赏性不强。
经过多番的梳理重建、思量考证,展览立意和思路从模糊逐渐清晰。我们力图从单一化阐释考古、文物信息的思维定式跳脱,以如何最直观地使观众感兴趣、能读懂、有体验、存记忆为出发点,展示出三门峡地域文化的内容,最终将展览主题定为“古虢重光——三门峡虢国考古成果特展”,即以三门峡虢国史为主线,围绕三门峡两周时期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阐释三门峡虢国约二百年的历史风云,意在系统清晰地呈现虢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和精神价值,增强观众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叙事经纬——在器物谱系中解码文明基因
展览依托三门峡地区70年来有关虢国的考古研究成果,包括李家窑遗址、上村岭虢国墓地、上石河遗址等,以“古虢重光”为主题,按照时间顺序、三段式结构,首次系统梳理了三门峡地区虢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李家窑遗址为西周时期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遗址内发现有西周晚期墓葬、郭城宫城、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储粮窖仓等遗迹,对研究古代都城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两周考古的重要突破;上村岭虢国墓地,为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的诸侯邦国公墓,它丰富了虢国历史文化研究资料,体现了两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丧葬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上石河春秋墓地的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及纹饰等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相似,结合出土铜鼎铭文“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和史料记载推测,它可能是虢国东逃的贵族及家眷和护卫随从的邦族墓地,为解决两周时期诸侯国遗民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序篇“历史上的虢国”,图文并茂地阐释了学界有关“虢国”起源和五个虢国的观点认识,介绍了文献记载中的虢国,引导观众了解虢国的历史演变和五个虢国之间的纠葛,引出文献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从考古发掘中找寻答案。第一部分“启封虢都遗韵——李家窑遗址”,以“虢人灭焦”“定都上阳”的历史逻辑,梳理古焦城、开发区西周墓葬、李家窑西周墓葬、灵宝西坡西周墓葬、上阳城遗址的时间线索,探寻三门峡地区虢国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追迹王侯风华——上村岭虢国墓地”,以虢国墓地两次考古发掘的脉络为纲,以虢国墓地出土文物为主,一方面讲述虢国考古发掘故事,另一方面,围绕虢国墓地出土器物所蕴含的政治、军事、外交、宗法等文化内涵,实现“史”与“物”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突出了虢国历史与文化的“闪光点”与“关键帧”。第三部分“探寻虢国余晖——上石河春秋墓地”,选取上石河邦族墓地出土的精品文物,如虎父铜鼎、昜㛣铜鼎等,以“贵族落寞地”“平民寄居处”两个版块,解读春秋时期虢国灭亡后其遗民的去向问题。尾厅“虢国文化研究”,梳理了虢史与虢文化研究的三个阶段,使观众全面了解虢国文化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虢国文化,激发观众延伸拓展的兴趣。
“古虢重光”展示文物323件(套),近80%的文物为首次公开亮相。因此,展览在向观众普及虢国历史进程的同时,也注重释放展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三门峡地区虢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为丰富、细腻。展览设计之初,在框架结构上,以整体梳理三门峡地区虢国的历史脉络为明线,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文物链形成衔接紧凑的逻辑线索;在内容设计上暗线铺陈,既突出各单元的相对独立,又强调利用藏品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串联展览的“叙事”体系,使展览叙事更具有吸引力。例如我们选取虢国墓地出土铜鼎、铜簋、铜鬲的器物组合,既阐释了虢国恪守礼制、国力强盛的文化特质,又与上石河遗址出土的列鼎列簋形成了对比,反映出虢国盛世阶段与衰落阶段的不同景象。不仅完整勾勒出三门峡地区虢国的起源、发展与灭亡的过程,还生动展现了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展览文本以时序为脉络,依照展览逻辑组团搭配不同遗址的出土文物,用学术争论点、考古知识点,配合多种辅助手段,串联起各单元版块,力求在内容上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实现以展品讲史、以陈列叙事,通过真实感、关联性、想象空间,提升展览的思想性、观赏性。同时,我们不执着于面面俱到的虢史与虢国文化展示,比起大而全的策展理念,更注重强化展品信息价值和关联性的挖掘,在小而精的集中展示中,让观众对三门峡地区虢国文化的固有印象得到丰富和扩充。
空间美学——在有限场域中构建时空褶皱
本次展览的展品大多数为青铜器,工艺精湛、庄重而神秘的青铜器能够吸引观众,带来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感受古人的匠心智慧和精湛技艺。但作为临时展览,既需要在最经济的原则下实现空间利用和展品展示的最优化,也要在现实存在的客观制约中,充分调动观众的观展兴趣,避免随着参观进程的推进,对同质化展品产生审美疲劳,这是展览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而,我们在形式设计的艺术视觉上,选用了青铜器的青绿色为主色调,强调艺术性与内涵性并重,营造出既符合两周时期的时代风格,又契合当代审美的氛围空间。同时,弱化装饰元素,强调简约的风格搭配,不仅统一了陈展视觉,突出了展品的文化内涵,也让观众在厚重与沉淀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亲近感。
综合考虑观众的观展体验、文物数量体量和展览逻辑内容,我们在“小”展柜谋篇,精选了追夷簋、板瓦、陶水管、西周虢国波曲纹铜方甗、西周虢国石编磬、昜㛣铜鼎等文物作为独立欣赏对象,分布于展览各部分展区;同时强化器物群组的概念,分别选取代表两周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器物进行组团展示,并在此基础上,以存在关联、叙事需求等形式组织联结,例如,我们将上石河墓地M93虎父墓整墓出土文物集中展示,并在旁边展示M94虎父夫人墓的出土器物,形成内在关联,使得展览虽然没有大的场景复原,但文物组合产生的微妙联系已悄然形成一个个潜在的历史场景。文物内部逻辑自洽后,我们又根据不同品类文物的数量、体积,将展墙与通柜、平柜、独立柜等不同形式的文物再次组合、并置展示,形成展板与展品的相互呼应,又通过展架与积木台将展品高低前后错落组合,让文物阐释富有变化,观感更具趣味,也更紧扣展示主题。从“大”展厅布局,展陈设计从展览需求出发,在色调、空间、流线上与展览主题一体构成。各种图文并茂的背景知识、放大细节的精美线图、延伸说明的辅助展品,都尽可能地与展品、展厅产生合情合理的关联与补充,给观众提供更多可解读的信息;首次尝试轻盈飘逸的吊挂软布展示,在视觉和质感上与硬质元素的展墙形成鲜明的对比,软硬结合的设计形式增强了展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精心制作的上阳城遗址沙盘,将古老城址与现代街区深度融合,为观众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更好地理解古今融合的历史意义;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考证复原的西周战车模型,细节逼真,辅助以图版详解,体现了虢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先秦车马文化;极具特色韵味的虢季编钟是本次展览的又一亮点,钟体造型古朴典雅,刻画的精美纹饰彰显着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虽然整个展览的展品依然根据各部分单元主题与时间维度进行分区排列,但展线设计没有明确的间隔,突破空间限制的观众流线相对开放,以便观众自由流动地探索。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视觉引导和展品布置,形成了更大的规划空间和氛围营造,也创造了一个开放且利于互动的观展环境。
“古虢重光——三门峡虢国考古成果特展”不仅厘清了三门峡地区虢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集中展示了周代虢国相关文物,还阐释了丰富多姿的虢国文化,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来自3000年前的非凡盛宴。虽然因各种条件限制,展览尚留有不足与缺憾,但此次展览的合作模式作为开放办展的有益尝试,打破了博物馆单线合作的界限,联合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和义马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市直、县区的考古机构与文博单位,展示了除馆藏展品之外的新出土文物、库房文物;通过考古与展览的结合,不仅重新激活了文物价值,提高了文物的利用率,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益,也打破了职能部门的隔阂,充分发挥了文物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业务交流学习和人才队伍培养。正是文博人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和敬业精神,对文物工作沉甸甸的责任和热爱,不断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和活力,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文博人乐此不疲的事情。
(第一作者单位: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第二作者单位: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