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联动视域下革命主题展览叙事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山东展区)策展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孙艳丽 仪明源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山西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承办的“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近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凝聚强大策展合力,在策展理念、革命文物资源统筹利用和展览教育传播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联动筹展实践,既是对《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打破地域界限”所蕴含的区域联动策展的新探索,也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生动实践。

实施区域联动策展新理念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领导广大军民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展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中辐射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指挥中枢。山东创建了全国唯一基本以一省区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并使之成为联结华北和华中的战略纽带和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因此,山东展区将两大抗日根据地进行有机融合展示,成为策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展览突破传统革命主题展览地域区隔模式,创立战略互动关系体的叙事范式,重点体现在军事协同、经济共生和制度互鉴三个方面。展览分为“山河染血”“山河不屈”“山河重整”“山河同辉”和“山河铭记”五大主题篇章。军事协同聚焦两大根据地形成的战略叠加效应,通过兵力机动、情报共享、战役配合的立体呈现,展现中国共产党统一指挥下跨战区作战的军事智慧;经济共生则构建跨域资源配置,两地在物资调拨、金融互通、生产协作中形成特殊流通网络,阐释战时经济生态的互补机制。制度互鉴对治理体系、群众工作、文化建设的统一进行区别展示,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区域作战中保持政策统一性的组织能力。

叙事空间以时间线为纵、地理空间线为横、战略协同线为宏观纽带三线交错叙事,始终围绕从太行山脉到黄海之滨,从冀中平原到齐鲁大地,全景式、多维度展现两大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

构建四省革命文物资源共同体

展览创新性整合晋冀鲁豫四省抗战革命文物资源,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从创建、巩固到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证据链和文物数据链。共展出四省文物展品1000余件(套),珍贵文物800余件(套)。

山东展区汇聚四省珍贵抗战历史文物和高清数字化历史影像资料、档案,共展出文物展品330余件(套),其中珍贵革命文物250余件(套),高清历史影像资料400余张,辅以主题鲜明的雕塑和油画创作等展品,再现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两大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壮阔历史画卷,彰显了四省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共同的抗战记忆。

基于抗战文物阐释的革命历史叙事

两大抗日根据地在伟大历史进程中遗留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此次展览着力打造以抗战文物阐释为基准的叙事模式,以文物阐释为核心线索,构建历史与观众共鸣、深度思考的叙事逻辑,让观众更加立体具象地感受民族精神、个体命运与和平的珍贵。

山东展区展出的一件一级文物“岱崮战役中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十一团三营第八连93名战士分喝一杯水使用的茶缸”,背后深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1943年11月13日“扫荡”沂蒙山区的日、伪军向岱崮发起攻击,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十一团三营八连93名战士奉命坚守蒙阴县东北的南北岱崮,多次击退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日、伪军的疯狂进攻,誓与阵地共存亡。在日、伪军的围攻封锁下,八连战士每晚到距敌人五六十米的地方取水,再用这个茶缸分饮掺杂着泥沙的水。经过近15个昼夜的激战,在粮尽水缺的艰苦条件下,八连以惊人毅力坚守着岱崮,以2人牺牲、7人负伤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00多名。八连战士胜利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外线部队作战,创造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山东军区授予其“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渊子崖战斗中民兵使用的单刀”是1941年渊子崖保卫战中保存下来的珍贵革命文物。山东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在年仅19岁的村长带领下,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等简陋武器与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展开了一整天的殊死搏斗,以牺牲147名自卫队员和村民的代价歼敌80多名,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人民自发抗战的典范战例。

展厅中一位86岁退役军人在珍贵革命文物“铁道游击队政委杜季伟使用的皮包”处驻足良久,几度哽咽。他说:“看到这件文物就想起曾参加革命战争的大哥,他也曾用过这样的背包。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微山湖一带的铁道游击大队传奇般的英勇事迹影响至今,在全国乃至世界都留下光辉篇章。

1939年冬天,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来到鲁南一带,在枣庄东北的抱犊崮山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枣庄有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即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杜季伟当时在苏鲁支队一个营里任副教导员,组织上决定派其去当政委,领导这支队伍。杜季伟带领游击队队员战斗在临枣铁路和津浦铁路一带,尤其在百里津浦铁道日军运输线上,留下了“巧截布车”“飞车夺药”“突袭解款专列”“击毙特务头目”等传奇故事。他领导队员在铁路两侧建立联络点线,安全护送返延安的干部近千名。

展览“山河重整”篇章重点阐述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巩固发展,展示了一项重要内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人权保障条例》。该条例于1940年11月11日颁布,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它在中共中央政策方针指引下,规定人民有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和抗日武装的自由等多项基本权利。条例的内容立足于山东实际情况,有效调动了广大抗日军民的积极性,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根据地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奠定了基础。

共建红色教育生态圈

构建展览展示教育传播分层体系,打造晋冀鲁豫革命文化传播矩阵。展览联动央媒发布展览推介、宣传片和专题片,推出本土化活动,发起微信、抖音#山河永固#接力挑战等,并推动展览向基层县域下沉,开展“带着文物进基层”巡展系列活动;此外,还同步部署数字矩阵与实体宣传,策划“策展人说”直播与“策展人工作坊”,实现革命文化从广泛发声到基层参与的全链条传播。

展览通过“叙事共构、文物共享、传播共推、教育共建”,既彰显各省独特文物资源优势,重塑根据地“跨省协作、全民抗战”的历史本质,又将晋冀鲁豫四省联合策展升级为长效革命文化协调发展共同体,为全国革命文物协同联合策展提供“资源整合、价值共生”新范式。

(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