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府档案看民国时期曲阜孔庙修缮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海霞 杨金泉

曲阜孔庙是专祀孔子的礼制庙宇,由孔子的故居发展而来,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后世遍布全国各地孔庙的祖庭,有“天下第一庙”之称。孔庙作为儒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代表性符号,其建造及修葺与儒学地位的变化相互映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汉代儒学作为官方思想的地位确立后,曲阜孔庙由国家培护而迭事修崇不辍。据统计,封建王朝时期孔庙的大规模修缮约有60余次,小修以及每年的岁修就无法计算了。

清王朝解体后,尊孔与反孔两种思潮相互对立,此消彼长。但总的来说,民国时期仍将尊孔祀孔作为根本的文化政策,以儒家文化作为维系人心和立国治政的重要手段。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儒家礼制建筑的典型代表,曲阜孔庙面临着持久、复杂的转型困境,其修缮问题更是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孔府档案是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孔子嫡系后裔衍圣公府的家族档案,共有30多万件,记录了孔府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四百余年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以其历史长、数量多、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其中民国时期的档案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共2433卷,是该时期历史的重要见证。民国档案中保存了多份该时期孔庙修缮的珍贵记录,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修缮档案的梳理,以期还原民国时期孔庙修缮的历史。

北洋政府时期的孔庙修缮

孔庙的日常修缮属衍圣公府下属的百户厅管理,包括林庙巡查、险情上报、工程勘估、管理匠役、竣工核验等,如需大修,则需按程序上报国家维护。据孔府档案记载,民国初年,署理林庙守卫司陆续上报了孔庙后寝殿阶石鼓被风吹倒、观德门西墙倒落一丈有余并砸歪墙外牌坊腿等险情。1921年,在连日大雨后,孔庙损毁严重,衍圣公府据情咨呈山东省长公署,称“良以今夏雨水之大、越时之久,为近数年所无。林庙年久失修,致有屋漏墙坍之现象,大成殿尤关重要,若不及时修葺,实无以副中外人士之瞻仰。且恐倒塌过多,工程更大”(图1)。对于孔府的呼吁,山东督军兼署省长田中玉即饬济宁道迅速遴员勘估。经济宁道初步勘察共需洋16万数千元,山东省公署认为工程过于浩大,令济宁道切实复估。但就在工程复勘之际,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勘察暂时搁置下来。

1922年11月熊炳琦任山东省长后,孔庙修缮问题再次被提及。济宁道复估后,将修缮费用下调,山东省将孔庙修缮事宜上报北洋政府。彼时执掌北洋政府的直系军阀曹锟国库空虚,并无钱款修葺孔庙。受1922年安徽寿县实业家、收藏家,孔府姻亲孙家鼐的后裔孙多巘捐款修葺孔庙、孔林启发(图2),1923年,曹锟在《爱国报》刊发电文,以尊孔崇儒名义通电全国,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募捐修庙。

曲阜孔庙享有国庙的地位,从封建社会到民国初年,一直由国家拨付资金进行维护,袁世凯政府颁布的《崇圣典例》也规定,“曲阜林庙于修缮工程必要时,由该管地方长官勘估呈报内务部核准修缮”。此次打破官方拨款的惯例,转为社会力量捐款募修,可谓是一个重大变动。孔府也欲借大总统提倡募捐,以作大修之举,对孔庙、孔林进行一次大范围的修缮。见募捐效果不佳,1924年3月曲阜再次致函山东省长公署,“至圣庙大成殿后寝殿,殿角主柱损折多处,瓦幪檐头,渗漏不堪。一至夏令,伏雨盛行,不但危及圣像,且恐抱柱折断,立见倾圮……两殿工程均甚紧要,寝殿尤属刻不容缓。传闻各省汇到捐款已有数万元,可否先行就款将两殿择要兴修,以防不虞”(图3),从本欲大修孔庙退而择要兴修。虽然1924年7月成立了曲阜圣庙后寝殿工程处,随后也下拨了第一批工程款,但是由于曹锟下台,以及首批工程款使用问题引发了合同纠纷,这次重修不久陷入停滞。

1925年,张宗昌出任山东省军务督办兼山东省主席,曲阜孔庙的修缮又迎来转机。张宗昌与衍圣公府素来交好,在其主政山东后不久,执掌孔府的陶氏夫人和年幼的孔德成前去谒见,孔庙修缮获其支持,“督办兼省长张面嘱公太夫人,上公回曲赶紧招集包工人勘估,一面动工兴修,一面呈报立案以免误时”(图4)。由此,孔庙修缮工程复又启动。但是由于此时浙奉战争爆发,交通不便,修缮工程频频出现停工停料。1928年山东政局变化,导致后续工程再难持续,而尚未结清的工程款亦无法支取,从而再次出现合同争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孔庙修缮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曲阜成为了蒋阎大军的主要战场之一,孔庙在战争中饱受摧残。孔庙修葺象征新政权合法性,国民党实权派的尊孔活动为修庙迎来了转机,孔庙修缮再度进入公众视野。1931年初,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以保存名胜和维持文化的名义,提出修复孔庙。中原大战后,孔庙损毁严重,经山东省建设厅初步勘察,如欲大修,用款估计颇巨。因孔庙修缮工程浩大,省库空虚,仅凭一家之力,恐难承担如此重任,山东省政府只能效仿曹锟之举,再次拉开孔庙募捐兴修的大幕。孔府档案记载,“修筑曲阜孔庙孔林颇为一般人注目,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对于此事尤为注意。日昨特由曲阜来电,向省政府询问修理孔庙办法,以便就近与孔族及衍圣公孔德成等有所协商。山东省政府第四十五次政务会议决由省政府电请党政军各要人发起募捐,修筑孔庙”(图5)。募捐倡议发出后陆续收到少量捐款,主要来自山东各县市以及河南、湖北、四川等处。后虽经政府多次布告,截至1933年底,捐款数额不多,这与彻底修缮林庙,甚至想借此机会扩大范围,将孟庙、颜庙、子思庙同时修理的愿景相差甚巨,而南京政府原拟赞助的补助费亦未能拨付到位,曾答应捐款的国民党要员也大多虚应故事。无奈之下,1934年1月27日,韩复榘电请蒋介石拟将募捐到的款项转为修缮战争中同样遭受重创的颜庙,历时六个月将颜庙正殿修缮完成。韩复榘积极筹划的孔庙募捐活动告一段落。

1934年8月27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孔子诞辰纪念祀典,正式向外界发出尊孔崇儒的信号。在此背景下,孔庙的修缮再次得到推动。由于对筹款方式有争议,加之对韩复榘上报的孔庙维修金额略显质疑,国民党政府决定亲自主导此次孔庙的勘估,具体由行政院牵头,内政部和教育部落实,山东省政府配合。选聘时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学社组主任,有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之称的梁思成为此次曲阜孔庙修葺工程的总设计师。

1935年2月,内政部汤文聪、教育部钟灵秀、梁思成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建设厅工作人员等共同前往曲阜勘察孔庙。此次孔庙勘查测绘从前期准备到设计工作结束,历时近半年,共计测绘孔庙大小建筑平面图40余处,拍摄照片320余幅,编制出被后世奉为古建修缮方案标准范本的《曲阜孔庙建筑及其修葺计划》。

但非常可惜的是,这次测绘完成不久,1935年7月山东遭遇严重水灾,黄河在鲁西鄄城一带决口,超五百万人无家可归。赈济灾民和黄河河工尚需一千五百万的巨额资金,本来就有争议的孔庙大修工程由此被搁置下来。兼之全面抗战随之爆发,梁思成等人精心设计的《孔庙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曲阜孔庙修葺工程历时十余年而以失败告终,期间多方势力呼吁与催促,并多次勘估曲阜孔庙,不断修改筹款方法,看似声势浩大,但直至最后都未能集齐百万余元的款项,曲阜孔庙修葺总工程从头至尾并未真正展开。这个过程中仅有的成果多为山东当局取得,即自行拨款修复孔庙寝殿及同文门、奎文阁前碑亭等并整修颜庙,而需南京国民政府整体把控的总工程却多口惠而实不至,终成一场“闹剧”。

(第一作者单位:曲阜市文物局;第二作者系孔子博物馆副馆长)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20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