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长征薪火 绘就三明新篇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建设成效与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敏 邱明华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国家战略工程。近年来,三明市立足全域苏区、长征起点的独特禀赋,以系统思维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建设,在资源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区域联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三明样本”。

全域统筹,构建“红绿古”协同的空间新格局

一是战略规划引领全域覆盖。以“长征出发·撤离苏区”为主题,创新构建“一线一核两区”空间体系(一线:长征历史路线;一核:宁化核心区;两区:宁化等5县主体区+永安等6县延伸区)。三明段拥有长征文物227处,占福建省总量的41.88%,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形成全省最密集的长征文物群落之一。二是项目攻坚夯实空间载体。宁化作为全省两大核心建设县之一,高标准建成“一地一带两院两园”空间骨架(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安乐—曹坊示范带、长征学院及陈塘红军医院、淮土与曹坊核心展示园)。截至2025年6月,规划内17个项目全部开工,竣工16个,凤凰山长征出发地等核心项目入选国家级重点展示园。三是政策赋能破解要素瓶颈。成立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组建文旅融合攻坚专班,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破解用地、资金等难题。创新“红绿古”三色融合模式,打造“景区带村”示范样板。四是分级保护筑牢资源根基。借力首批长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契机,争取国家文保资金,系统性修缮凤凰山出发地旧址群等28处革命文物,完成5处旧址陈列布展。建立“国—省—县”三级文保联动机制,实现227处长征文物动态监管全覆盖。

活态传承,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新高地

一是科技赋能重构历史场景。运用数字化技术复原7处革命旧址,打造《军号嘹亮》主题展、《风展红旗如画》情景交响音诗(国家大剧院上演)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静态陈列”向“动态参与”转型。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年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二是实景教学深化精神浸润。宁化长征学院首创“情景课+实景教学”双轨模式,开发“重走筹粮路”等8条精品路线,串联20个核心教学点、100个红色微课堂。累计举办培训1200余期,覆盖学员15万人次,获110家单位挂牌教育基地。三是步道体验激活历史记忆。建成国家级“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步道宁化段”,推出“重走长征路”研学产品。依托步道开展红色马拉松、自行车公开赛等30余项活动,年均吸引参赛观赛者超10万人次。四是民间叙事丰富文化表达。收集客家“送郎当红军”民谣、湘江战役口述史等民间记忆,在安贞堡、土堡群等古建中植入“军民鱼水情”场景叙事,形成“革命精神—客家文化—建筑遗产”三维叙事体系。

融合创新,培育“三色共生”产业新生态

一是核心引擎强链增效。凤凰山长征出发地、下曹旧址群创成国家3A景区,带动红色场馆集群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15%。打造“场馆教育+户外拓展+红色研学”三位一体模式,衍生文创产品32类。二是“红绿古”资源深度融合。串联客家祖地、泰宁丹霞、尤溪梯田等资源,形成“红色研学+客家民俗+生态康养”产品矩阵。创新开发“红色粮仓”农旅路线,宁化“千担纸、万担粮”史迹成为特色IP。三是赛事经济激活乡村。年均举办省级以上红色赛事超5场,累计承办红色运动会、马拉松等30余项活动。淮土镇红军街引入14家“红民宿”“红文创”业态,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四是品牌矩阵扩大影响。打造“万里长征起点·风展红旗如画”区域标识,2024年宁化县旅游总人数、收入同比增长13.5%和15%,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区域联动,构建长征文化传播新平台

一是高端平台凝聚共识。成功举办“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工作会暨开园仪式”,联动14省(区、市)40城共建资源共享、线路共推机制,确立宁化在长征文旅格局中的枢纽地位。二是媒体矩阵放大声量。开园盛况获人民网、新华网等10余家央媒深度报道,推出《风展红旗如画》专题片,全网传播量超500万次,“最远长征起点”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三是全国培训深化辐射。依托长征学院及15个现场教学点,吸引110余家国家级单位设立教育基地,年培训党政干部超3.5万人次,成为全国红色教育“打卡地”。四是价值转化赋能振兴。通过品牌溢价带动客家米酒、竹纸工艺等非遗产品销售。通过“红土地”变“金饭碗”的实践,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可复制路径。

红色沃土,书写时代新篇

三明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出“红色引领、绿色打底、古色增韵”的融合发展之路。未来将持续深化革命史料研究阐释,拓展区域合作深度,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三明智慧。

(第一作者单位: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第二作者单位: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