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藏油画现状与预防性保护路径设计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洁

广州博物馆成立于1929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华南地区首座博物馆,至今已走过90多个春秋。作为广州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记忆的收集地之一,广州博物馆目前存有在册油画年代最早至清,题材上更是具有鲜明的地理历史特色。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其对外贸易重要港口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更是世界各文化交流的重要汇聚地。本文通过对广州博物馆馆藏油画的梳理,整理这些油画的保存现状,并根据油画的特性提出一些预防性保护思路,以求更好地去延续这些艺术经典的生命。

馆藏油画概况与基础分析

目前,广州博物馆在册确认的油画有17件(套),相较于广州博物馆十余万藏品总数来说,馆藏油画的数量并不显眼;但结合油画自身的发展轨迹、引入我国的历史脉络,再看到画幅的题材,便能感知这十余幅油画的价值与地位。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画家扬·凡·艾克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扬·凡·艾克也因此被誉为“油画之父”。据考究,油画进入中国最早至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廷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受命向传教士学习油画;直至作为“外销画”的重要品种之一,油画为洋画家提供了受众和市场,他们收徒授业,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油画家。自此,油画作品才从国内普及开来。

可见,广州博物馆所藏的油画,有相当部分代表着早期国内的油画创作,历史艺术地位不容置疑。以所属年代对所用的材料、画法技艺作一定的推导分析,能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定好基调与方向。

广州博物馆藏油画材质覆盖了纸本、布本、木本、象牙骨,油画材质种类齐全。从保存现状来看,除去个别状态相对良好,大部分存在着开裂、脱油、褪色、脱底、起翘、污渍、霉点等病害现象。由于创作的材质较为复杂,加上自身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油画相对来说更为容易出现各种病害。这些客观情况的出现,需要引起我们对油画修复观念与技术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对油画保护修复的日益重视和文博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在对油画的病害类型、修复技术、保护修复材料以及修复原理方面;加之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发展,现代技术在油画保护修复方面的应用与研究也日益发展起来:通过现代设备与手段采集油画信息,对颜料涂层成分、支撑物成分以及老化产物做分析,为油画文物的真实性、艺术性、老化机理及修复材料提供筛选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修复技术的科学性。

由此可见,参与开展油画保管、保护与修复的工作人员,应掌握专业的油画保护修复能力,持续关注国内外前沿研究,并结合现实条件尽可能对馆藏油画的信息,尤其是原料、构造等基本信息掌握全面、准确,为日常的保管、日后的保护修复打下坚实基础。

油画保护存放的原理与原则

温湿度为油画保存的首要影响因素

致使油画老化和损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湿度波动的破坏性是最大的。这主要因为油画各部分受潮后膨胀系数不同:纸、布、木板等支撑物对干、湿的反应较为敏感,而油画的基底层(一般由胶黏剂、碳酸钙、硫酸钙等填料或油性涂料组成)、颜料层、光油层等对水的反应并不明显。当湿度发生波动时,画幅背部由于膨胀系数较大,会随着湿度增加而膨胀,反之,湿度下降而收缩。画幅正面由于油层对水分的阻隔,没有相应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缩胀以适应背部变化,形成了两股不甚平衡的力量,由此产生了背部缩胀的限制。直接体现在画幅的老化或损害上,就是局部基底隆起、画面龟裂、油彩翘起甚至剥离。从广州博物馆的馆藏油画现状来看,象牙质地的油画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也印证了湿度对油画长久保存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密闭的库房空间里,温度越高、湿度也相应越高;温度下降,湿度也会相应下降,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其他因素对油画保存的影响

除了水分对油画正背两面的不一致的缩胀影响所造成的破坏,尘污、昆虫、微生物、光照等也会造成油画老化和损坏。

如光线会使颜色发生变化,引起画面褪色,加速锌、镉、铁、铜、锶、钛、铅等油画颜料的氧化,使颜料中的油介材料出现发黄变白的现象。而霉菌的产生将会直接影响画幅的外观和寿命。需要指出的是,水分能使光线对油画产生破坏作用,而潮湿的环境则容易滋生霉菌。

可见,恒温恒湿系统的建立对油画保存意义非常重大。

预防性保护措施

以下从预防性保护理念出发,探讨馆藏油画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与路径设计。

信息的定期梳理

藏品信息的登记与整理,是每个博物馆做好藏品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藏品信息的采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藏品名称、年代、实际数量、材质、尺寸、重量、完残、级别、入藏年份、入藏方式、征集来源、征集经费、外展利用情况、保存状态等。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使藏品信息的捕获成为一项长期可持续工作,对藏品信息的定期梳理能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从管理的角度说,一方面要看向过去,一方面要望向未来。

过去,指的是过去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对疏漏的藏品信息进行采集,应有计划地进行补充。在实际的馆藏油画管理工作中,保管员发现从现有的信息簇来看,部分画幅无法识别种类,即存在有部分可能是油画、但未被鉴定或登记为油画的藏品。这可能与过去的征集入藏制度有关,也有可能与当时的登记人员具体工作方法方式有关。识别文物,是针对性地建立藏品预防性保护系统等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

将来,指的是目前的藏品信息采集要有前瞻性,尽可能做到全面。具体到实际的藏品管理工作当中,有些藏品信息的作用也许使用频率不高,甚至乍看无太大用处,但只要我们可以识别,便应尽可能齐全地登记在册,为将来的藏品研究打下基础。

从技术手段的角度说,技术的发展、对前沿技术的了解与应用,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藏品、科学地管理藏品。

在油画分析的现代化科技手段中,常见的有文物影像分析技术和显微分析技术。其中,影像分析技术又包括X射线检测与成像、红外线检测与成像、紫外线检测与成像、可见光检测与成像,而显微分析技术则可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实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支撑物及基底层组成成分的分析、颜料层和光油层组成成分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藏品信息采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对油画的预防性保护、保存环境条件及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独立环境构建

对于博物馆馆藏油画来说,所存放的环境主要涉及库房、展场。

库房是绝大部分藏品最主要的安放之处。考虑到油画的特点,油画库房应尽可能将温度保持在(20±2)度,昼夜温差尽可能不超过5度;相对湿度则控制在50%±5%为宜。广州博物馆注重藏品的科学保存,按材质实行分库房、分区域管理;但受限于场地面积及库房楼龄逾二十载,纸质库房温湿度情况距离油画存放的建议保存标准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广州博物馆于2021年立项着手建立库房的恒湿系统。该设备湿度调制范围为1%~99%RH,通过微电脑程序化智能控制吸、排湿循环,达到除湿稳定精确的效果。同时,强调整个系统的密闭性,防水防尘和气密性较高。该系统还专门对断电保护提出了要求,确保断电后24小时内系统内部湿度波动值小于5%RH。恒湿独立环境系统的构建,为馆藏油画的存放环境改良、延长油画寿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场是藏品实现价值的重要场地。一般来说,展厅的温湿度应该尽可能与库房温湿度保持一致。相比起库房保存,展厅对油画提出的另一个挑战便是光照。对于油画来说,光照度控制在50勒克斯以下才不会对油画造成损伤。现代展陈设备的升级,让展场环境达标成为可能,必要时应建立专用的恒温恒湿展柜。另外,外展地点的季节气候特点也是油画外出展览时需关注的因素。

最后,在库房与提取外展的往返运输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包装、存放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做好油画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合适的材料对油画进行打包做好缓冲,运输过程中采用必要的手段保证温湿度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其作业的专业合理以及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是在藏品出现可逆性劣化征兆乃至不可逆损伤之前,做好藏品的保护措施。该理念对延长油画寿命、充分发挥其艺术、历史、社会、文化价值尤其关键。对存于博物馆中的那些历史久远、各项价值已被甄别确认的珍贵油画更是如此。

当我们注重用预防性保护的观念引领博物馆馆藏油画的保护与管理意识,同时注重将现代化保护修复技术应用到油画的保护、管理中时,我们将能更好地为人类文明留下更为完整与美好的文明记忆。这是每一个文化爱好者的追求,更是每一个文博人的使命。

(作者单位:广州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