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油画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蒲晓蓉

在博物馆油画藏品陈列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有影响、不可替代的油画精品,这些作品在陈列展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映出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历史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馆藏油画受环境的影响,出现了颜料层脱落、龟裂、褪色、光油老化、画布糟朽等各种病害。大量油画保护修复工作的需求与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形成了强烈落差。

近年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红岩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持续更新文物保护设备及藏品保护系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出入库管理流程,为持续推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品质展览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馆藏油画保护工作,在保存环境、人才培养、规范建档等方面距离规范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馆藏油画现状

红岩博物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馆,馆藏油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更是教育公众、弘扬红岩精神的重要载体。目前馆内藏有近50幅油画,作品以历史题材为核心,以多人物、大场景、宏观叙事为创作特点,生动展现了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以及革命先烈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馆藏油画中,大部分创作于2000年至2003年,这些作品均为馆方聘请艺术家完成的革命历史人物与事件主题创作。其中,目前共有11幅馆藏油画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展览中展出,发挥着重要的展示作用。

馆藏油画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标准油画库房有待进一步完善

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多集中在5月至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80%;夏季较为炎热,高热高湿的天气给油画保护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作为革命类博物馆,红岩博物馆内存储条件有限,大部分油画集中保存在地下二层临时库房。近期通过对该库房进行改造升级,现已建成独立油画库房,配备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消防系统等环境调控及安防设施,油画藏品保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还有挂网式密集架和重型存储柜架等专业柜架待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目前还存在储存空间不足、缺乏专业定制存储柜架等问题。

专业人才队伍还未形成

近年来,油画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油画保护和修复专业技术人员是油画保护修复工作的关键。红岩博物馆的保护修复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馆藏纸质和纺织品文物方面,缺乏专业的油画保管、保护修复人才。近年来馆方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了油画保护修复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但油画保护修复的专业技术能力仍需不断提高。

油画管理体系正在规范

红岩博物馆馆藏油画归属艺术品类,现账目与实物未实现分开,应分属不同人管理,每一幅馆藏油画入藏后的定名、编目、基础数据采集及数字化采集工作还需加强,需建立完整的油画档案。

对策建议

优化油画保存的硬件环境

科学规划新建油画库布局。对正在施工的油画库房,遵循JGJ66-201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对新建油画库合理规划,科学分区。鉴于油画尺寸多样、重量沉且移动不便的特点,可分为库前区和库房区。库前区负责油画的预处理及临时存放,而库房区则细化为珍品保护区、常规存储区、临时流转区及功能服务区。其中临时流转区需充分考虑油画在库房与展厅间的流转需求,如展览展出、外借展示等,通过优化柜架布局与动线设计,确保操作的便利和安全性。

提升保存环境质量。为油画创造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强化防尘防虫措施,并维持良好的新风换气。依据馆藏文物管理标准,配备了空调、新风系统、消防设备(含气体灭火系统、手提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等)、无热无紫外线的偏白光照明、安防监控系统(包括感应器、报警装置等)及专用油画储存柜架。针对油画尺寸差异,实施分类储藏策略。窄幅及标准尺寸油画采用密集挂画柜储存;无框无支撑油画需先纠正错误卷放方式,平铺静置恢复后,规范卷存并使用PVC管支撑、油纸隔离,再存放于重型文物储存柜;对于可能回库的展厅超长超宽油画,采用沿墙挂网方式妥善保存。

构建油画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体系

加强规范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加强油画专业知识普及,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油画保护技能。参加全国范围内举办相关专题的培训班,提升专业人员在储藏、展示、运输等各环节的保护意识,对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油画藏品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可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以学带培,专家在操作过程中,相关保护人员参与学习、现场操作、交流疑问,在工作中进步。通过学习和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保护方法,形成由保管、养护、修复专家组成的人才梯队,推动馆藏油画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建立规范油画管理体系

规范油画管理体系的建立,体现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馆藏油画应按藏品入藏标准完成油画藏品登记、编目、拍照、数据采集等相关工作,并通过咨询老专家、查询档案、采访油画艺术家等方式,对每件油画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包括油画尺寸、风格、创作背景、艺术家资料、颜料媒介剂选择、保存状况等信息,尽早完成标准化油画档案的建立。推进油画数字化进程,对馆藏油画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工作,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电子档案系统,方便日后的查询、展示、保护修复工作。

强化入库前专业评估。聘请油画保护与修复专家,对保存状况不佳的油画进行病害评估,并提出入库建议。针对颜料脆弱、框体不稳的油画,现场评估是否需要更换画框,避免不当操作导致不可逆损害。

油画艺术在中国发展已逾百年。随着博物馆展示水平的提高,油画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每一幅作品都代表着艺术家的心血和情绪表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红岩博物馆在库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油画保存的硬件环境、构建油画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体系、建立规范油画管理体系等方法,让油画藏品得到科学、专业的保管与养护,达到延长保存寿命、保护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目的,助推红岩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5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