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十三陵,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葬有明朝13位皇帝,故称十三陵。十三陵分别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但若提起分布在它周边的陪葬墓,知道的人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对其周边分布的陪葬墓予以简述。
悼陵
在北京天寿山西南,一个叫作袄儿峪的地方,有一座明代的皇家陵寝隐藏在一片密林之中,便是悼陵,俗称大宫。在它的南面是悼陵监,如今只有一段残余的老墙。悼陵之名来源于“悼灵”二字。据《明史》记载:陈氏于“嘉靖元年册立为皇后……一日,与后同坐,张、方二妃进茗,帝循视其手。后恚,投杯起。帝大怒。后惊悸,堕娠崩,七年十月也……谥曰悼灵,葬袄儿峪。”由此可知:悼陵所葬之人实为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一位皇后,世宗皇帝为她谥“悼灵”,并没有将她以皇后的身份附葬于皇陵,而是在天寿山西南隅为她建了规制迥异的悼陵。八年后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皇帝朱厚熜才将其改谥为“孝洁皇后”,但未迁葬永陵,直至世宗驾崩,嗣帝穆宗朱载垕才遵臣议将孝洁皇后陈氏“迁葬永陵”。悼陵遂废。万历九年十月,神宗皇帝即位后,先后将其祖父世宗皇帝的皇贵妃沈氏、贵妃文氏、靖妃卢氏安葬于此,并将陵园加以改葺,陵名仍用“悼陵”之名。由此,袄儿峪的陵寝由皇后陵变成了妃子陵,墓主人由一位而成三位,历尽沧桑。
今天的悼陵大体框架依然保存着400多年前的风格。陵墙基本尚存,墙顶部分局部尚存出檐砖。前面阔墙由青砖砌成,墙面没有抹饰,历经风雨侵蚀,多有脱落之处,一片斑驳;左、右、后墙以青砖打底,上砌以石块,石块多为圆形。围墙整体呈长方形状,墙角倾圮,右墙坍塌严重。
宫门无存,从留存下来的柱础和门砧石知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垛及顶的规制不详。走进宫门,放眼望去,松柏环绕,空气凉爽,阳光星星点点地投射于地面,点缀着整个陵院神秘而宁静。宫门后约20-30米处,东西茂密的树丛里,也留有分布着若干柱础,这是东西配殿遗存的残余,面阔三间,是否有前廊不可知。中间甬路上有遗存的夯土和垒砌的青砖。宫门的后面是享殿,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载,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现仅存柱础和残破的地基。享殿遗址后存有一石供桌,整体须弥座形制,下枋、上下枭及束腰的位置均有雕刻。供案上方应有石五供,均已无存。供案后面的地势高起,并有垒砌的石块。再最后则是有一座宝顶,高约4米左右,地面周长约有40多米。宝顶覆盖黄土,上面又滋生很多树木。悼陵只有一座土丘,表明世宗皇帝朱厚熜的三位妃子为合葬。
世宗四妃二太子墓
悼陵的东边为世宗四妃和二太子墓,这里共葬有六人。因其陵院里只有五座宝顶,当地人俗称其为“五子坟”。五座宝顶的分布规律为前排两座,东西各一,后排三座,一座居中,两座亦分列东西。据《明十三陵大观》一书介绍:后排居中的墓冢安葬的是世宗皇帝的阎妃和王妃,两人同券;后排左侧墓冢安葬哀冲太子朱载基;后排右侧墓冢安葬庄敬太子朱载壑;前排左侧墓冢安葬世宗皇帝的杨妃;前排右侧墓冢安葬马妃。
五子坟隐藏在村庄深处,墓地也被村民建起了简易的房屋,陵院种植了果树。五子坟内没有宫殿建筑,墓主人的神位都供奉在悼陵的享殿里。因此墓地建置比较简陋,现仅存五座宝顶和围墙。围墙保存良好,皆为青砖垒砌。最前存有门垛两座,为陵寝门残遗,砖石混砌,面阔一间,门已全失。陵寝门后不远处建有一座影壁,须弥座式的基座,砖砌,面部抹饰红浆,右侧已经严重残破,顶部琉璃瓦全失,长满了杂草,整个影壁前后都堆满了树枝,显得凋敝不堪。影壁后是石供桌,严重残损,被堆积的树枝掩盖。供案规制简单,只有束腰部位雕有图案,枋、枭皆为素面,供案上无供器。供案后为宝顶,随着岁月的流逝,哀冲太子朱载基的宝顶已自然侵蚀,变得低矮。五子坟与悼陵之间,仅有十几米的距离,在从属关系上,它附属于悼陵,故规制相对简洁,体现出了明代皇家陵寝中严格的等级制度。
世宗贤妃郑氏墓
在五子坟的东部,是世宗皇帝的第三座妃子墓,又称贤妃墓。其建筑规制基本与四妃二太子墓是一致的。从礼制上来讲,贤妃墓与四妃二太子墓均附属于悼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世宗一朝来讲),悼陵当系皇后陵,而贤妃墓与四妃二太子墓虽与悼陵不同寝地,但仍然属于同一体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大的整体。这一方面从悼陵享殿所祔享的各妃、太子神位上可为据,而贤妃之神位也正是祔于悼陵享殿之“东二室”,与杨妃同室。
贤妃,郑氏,生前的等级为嫔。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薨逝,时为贤嫔,世宗皇帝追封她为贤妃,加谥为怀荣,故可称其为怀荣贤妃,祔葬于相隔只有500多米的悼陵附近。
历经近五百年的时间,贤妃墓现今只存有外墙和内墙的墙基,一座土丘墓,一座残破的石供桌。双重陵墙的痕迹依然可辨,但损毁严重。内墙几乎全部坍塌,仅存墙基;外墙留存大半,尤以后部罗圈墙保存为多,左右两墙皆有局部间断,墙基显露,而且向外已有倾斜。内外墙从材质上讲均由石块垒砌,墙帽无存。从留有墙基和外墙来看,整个陵院前半部为方形,后部为圆形。外墙门和内墙园寝门均已无存,只有内墙门遗址还残留几块长方体的石块。石供桌位于陵寝约中央部位,严重破损,供器全失。从形制来看,此供案的做法是用五块石料拼筑起须弥座状,内部是空的,现存上部案面一块,前后上下枋、束腰和上下枭各一块,以及东部的一个侧面,西部的已经丢失。雕刻的部分同四妃二太子墓,唯束腰雕刻有椀结带图案,其余部位均为素面。石供桌的后面便是墓冢一座,掩映在高深的灌木丛之中。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