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拙政园到《长物志》:
解码明代文人的生活美学范式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吕健

苏州博物馆于2025年7月1日推出“从拙政园到《长物志》——明代文人雅士的美学生活”特展。此次展览以拙政园为引,以《长物志》为纲,通过馆藏88件(套)香事、茶事、书画、清供等专题文物与沉浸式场景,在春、夏、秋、冬四季叙事中,构建起一场跨越五百年的风雅对话,展现了“删繁去奢,古朴自然”的明代江南文人生活美学。

园与书——风雅传承的双璧

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献臣始建拙政园,特邀“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参与设计,他不仅创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更手植紫藤、题写匾额,将“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的文人理想注入园林肌理。拙政园与文氏家族的这段渊源,也为百年后文震亨《长物志》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文徵明是“吴门四家”之一,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精深造诣与卓著成就,祖父文彭,父文元发皆善书画诗文。兄文震孟为明天启二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文氏家风的熏陶下,文震亨早年也以举业为重,但屡试不第。直到文震孟高中状元,他才放弃举业,寄情山水、醉心艺术,把满腔才情倾注于生活美学的探索中。

文震亨一生著述以诗文为主,尤以《长物志》影响最大。全书分室庐、花木、水石、书画、香茗等十二卷,从园林营造到案头清供,从器物鉴赏到生活仪轨,皆以“古雅、自然、简素”为准则,堪称文人审美趣味的集大成者。《长物志》成书于晚明商品经济勃兴、审美风尚奢靡、市井文化繁荣的背景之下。文震亨唯恐吴地审美日渐颓靡,后世渐渐遗忘这份精神根系,因此不厌其详,极其细致耐心地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一列出,著书以存风雅、以正雅俗,将看似不起眼的小小“长物”提升至艺术审美的高度,为我们保留下明代最真实的文人审美和生活世界。这不仅是《长物志》的创作初心,也是本次展览的办展主旨,同时也是园与书的精神联结。

展览序厅单元展出了苏州博物馆藏民国《美术丛书》铅印版《长物志》,这一版本是标准的宋体字,印刷质量较高,并保留了沈春泽的序言与伍绍棠的跋语。同一展柜中,展出了馆藏张晋临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直观呈现了园与书的互文关系。张晋是江苏苏州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专攻山水,尤其推崇“吴门画派”和“四王”的艺术风格,擅长以小写意手法绘制青绿山水,笔触工细劲健,意境洒脱典雅。这套册页笔墨规整秀润,色彩柔美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文徵明原作的风采,将拙政园中的亭台楼阁、山水竹石一一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明代拙政园的风貌。

四时雅趣:长物志美学的具象呈现

此次展览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将《长物志》的抽象美学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物叙事,每件文物都是文人美学的生动注脚。

春・香事:一炉烟霭契自然

春日的“紫藤幽径”间,香事是文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强调“宣炉惟色沉穆、包浆莹润者为上”,展柜中明代桥耳三足铜炉便符合此标准。此炉以精铜铸造而成,色泽深沉,包浆温润,无论是工艺细节还是形制特征,都延续着宣德炉的典雅风范,将精铜的质感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古雅”审美的典范。元龙泉窑绞丝耳三足香炉则通体施青釉,开片隐现,造型端庄,绞丝耳工艺独特,为香事雅器,既承古意,又显生机。清代竹节形香筒,则以铜仿竹节肌理,浮雕花鸟纹,既实用又可陈设,恰合“器以载道”的追求。

明代文人焚香讲究“隔火熏香”:埋炭于炉,覆灰压实,置云母片承香,借炭火缓煨释放香气。这种“火不焦、香不烈”的技法,追求“香霭氤氲而不灭”的意境。香料中,沉香“清润如水”、龙涎香“持久若思”、安息香“沉稳如禅”,在缕缕芬芳中,文人完成“以香明心”的修行。

夏・茶事:雨声茶烟悟清志

夏日“雨打芭蕉”时,茶事是文人沉淀心绪的功课。《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展览中的清代仿徐友泉款紫砂壶便是例证:壶身取瓜楞形,棱线婉转,盖钮塑菊蕾,既延续宋瓷“花口器”的雅致,又以紫砂透气之性锁住茶香。徐友泉为明代紫砂大家,善以自然为型。此壶虽为摹古,却得“工致而不匠气”之精髓。宋代白釉小杯则诠释了“素简为美”:直口微侈,釉色温润,圈足露胎处旋纹清晰,宋人以之品茗,求“茶性本真”之味。

明代茶事讲究“候汤三沸”:初沸如鱼目,二沸若泉涌,三沸则腾波,文徵明便曾以惠山泉水烹“阳羡月”新茶,写下“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的诗句。展览还原了这种雅趣,让观众直观感受“茶事即心事”的文人哲思。

秋・书画:菊香萦绕窥画心

秋日“菊绫揭妙”时,书画鉴赏是文人观物窥心的仪式。展览中,元代王蒙《竹石图》轴堪称稀世珍品。王蒙为“元四家”之一,擅山水,墨竹题材的作品极少。此作绘一枝修竹斜出,湖石以淡墨皴擦,浓墨点苔,尽显“秀润中见苍劲”的笔意。题跋中“灵岩山归后作”数字,道出了文人雅集的随性与默契。

明代沈周《花鸟册》则完美展现了吴门画派的韵致:十开花鸟册页以没骨设色的独特技法创作,减弱了宋画的精工刻花,直接以色彩晕染,红杏、芙蓉、水鸭各具姿态,既保留了自然的生机,又注入了文人的“逸气”。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技法,更在于构建起“观物悟道”的文人范式。当我们细品册中那只缩颈休憩的水鸭,便能读懂明代文人于俗世中追求的精神秘境。

文人赏画极重仪轨:净手整衣,展卷屏息,蓄甲者蜷指防刮。文震亨主张“挂画应四时”,秋日挂菊画、冬日悬寒梅,让书画与时序共鸣。这种仪式感,在展览“待霜亭”场景中得以重现——枫叶光影里,仿佛能听见文人品蟹赏画的清谈。

冬・器物:寒斋清供择器境

冬日“读牍梅间”,清供是文人营造精神桃源的方式。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为冬日插花妙选:其仿汉壶形制打造,器身扁圆,器腹微微弧出,线条优美流畅,向上渐收敛至颈部;颈部两侧饰一对贯耳,增添了古朴雅韵;底承扁圆形台座,稳固端庄,尽显古拙气质。整器满施淡灰色釉,釉面开片自然,如冰裂般富有美感,诠释了“病器”雅趣,为冬日书斋增添古朴意韵。

清雍正哥窑八卦方瓶则通体施灰青釉,开片纵横交织呈“金丝铁线”之妙,釉质温润若玉;腹部模印八卦纹,线条古朴暗契道家哲理;既延续宋代官窑“雅正”风骨,又以冰裂纹开片的自然肌理诠释了“残缺美”。

互动体验与十二花神——让传统美学活起来

此次展览突破了传统展陈模式,以“参与式体验”激活历史场景,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雅集参与者”。观众可佩戴NFC手环,体验“寻找你的守护花神”趣味互动;在“春、夏、秋、冬”展区各选一件心仪雅物(如夏日茶盏、冬日花瓶),结合生辰月份,系统将自动匹配拙政园四时“十二花神”并生成专属纪念章,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人符号。每位花神的代言人皆精心考量——如春季桃花对应唐寅的疏狂,兰花匹配文震亨的清雅,这些人物的品格特质与花神的象征意义深度契合。观众获得的专属花神纪念章,不仅是展览互动的留念,更是与明代文人精神对话的媒介。

结语——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文人美学对话

明代文人美学的真谛,不在雕梁画栋的繁复,而在“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哲思。文氏家族的精神,也非高居云端的神话,而是渗透于“几榻有度,器具有式”的日常生活之中。当我们走进这场展览,或许能从《长物志》的文脉薪火中,寻回那份对“雅致生活”的守望——不是复刻古人的香茶器玩,不是沉迷物质的盲目堆砌,而是对生活的“用心讲究”,是在“俗常中见诗境”的生活态度。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