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公园是在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和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十三五”开始,各省纷纷探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利用。
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
从大遗址保护到申报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到创新组织评定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经历了探索、尝试、实践和创新四个阶段。
探索阶段:始于1964年—1966年山东省大遗址的“四有”工作。山东省组织文物工作队对临淄齐故城进行全面勘察、钻探和试掘,弄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基本内涵。
20世纪70年代,对曲阜鲁故城开展勘探试掘。一套发端于齐故城,经鲁故城验证、以勘探试掘方式为特点的大遗址保护方法论逐渐成熟。此后,山东文物行政部门又对薛国故城、五莲丹土、阳谷景阳岗等遗址进行了勘探,为“四有”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1991年1月,城子崖遗址、田齐王陵2号战国大墓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山东省持续积极组织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出台《山东省考古勘探发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考古工作流程;逐步完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大汶口第二次第三次发掘报告出版;洛庄汉墓、龙兴寺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景阳冈遗址、神通寺遗址保护规划方案陆续启动;《临淄文物考古航空遥感影像地图集》编绘出版。
尝试阶段:2005年,山东省共有临淄齐国故城、两城镇遗址、城子崖遗址、桐林遗址、大辛庄遗址、曲阜鲁国故城、长城(跨省)、大运河(跨省)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重要大遗址。
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启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山东省文物局组织齐国故城、两城镇遗址、城子崖遗址、大辛庄遗址、鲁国故城遗址等5处遗址所在地完成立项申请。同年10月,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曲阜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自此,山东省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实践阶段:2011年,山东省文物局正式发布《山东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以大遗址保护和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启动大型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大遗址公园”,带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建设初具规模;曲阜鲁国故城、泰安大汶口遗址、汶上南旺分水枢纽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本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文物行政部门始终高度重视考古遗址公园工作。《山东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现5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10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的愿景,重大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包括加快建设曲阜鲁国故城、大运河南旺枢纽、泰安大汶口、齐国故城、章丘城子崖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挥其示范作用,提高考古遗址的综合性保护利用水平,促进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创新阶段:2021年,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式列入《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明确要求,到2025年,有20个以上的省级以上考古遗址公园对公众开放,实现16市都有考古遗址公园,并配套出台《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此外还强调配合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开展主动考古工作,阐释文物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组织开展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3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12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13处。
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情况
区位分布:山东省国家级、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分布范围较广,全省十六个市均有考古遗址公园(含立项单位),且文物大市的数量普遍较多,说明各市均有创建考古遗址公园的资源和意愿。
基本属性:从遗址时代看,31处考古遗址公园包含了旧石器时代至明清。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址数量最多,为8处,秦汉时期遗址7处,夏商周时期遗址3处。此外,还有9处遗址跨越多个历史时期。从遗址类型看,31处考古遗址公园包括6种类型,其中聚落遗址最多,为11处,陵墓遗址10处,城市遗址5处,建筑群遗址4处,工程遗址和手工业遗址各1处。
从遗址属性看,考古遗址公园均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31处考古遗址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2处。从相关资源属性看,少数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多重资源属性,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等交叉或重合。从遗址所处的城乡区位看,31处考古遗址公园中城镇型6处,城郊型6处,跨城镇城郊型3处,乡村型16处。
建设开放情况: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模看,2处的公园规划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8处的公园规划面积在500公顷至100公顷之间,20处的公园规划面积小于100公顷。规划面积最大的为鲁国故城,达到4218公顷。31处考古遗址公园全部开放。
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考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积极保护的一种有效举措,通过整体规划,明确保护和展示的重点,构建系统展示体系;通过财政投入,带动社会力量参与考古资源的保护;通过考古资源及其周边的环境整治和美化,优化周围的人居环境。
银雀山、金雀山墓群位于临沂兰山区,处于城市中心。自2018年起开始对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共发现墓葬495座,陶窑5座,井1口。墓群保护充分考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土地下挖深度,对墓葬进行微地形覆土保护。公园与博物馆统一规划建设,形成西侧公园,东侧博物馆,整体呈“前园后馆”的布局。
考古工作得到有序发展
随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作为首要任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取得了扎实的工作成果。同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保证了遗址核心区域的边界清晰和空间稳定,为遗址的考古工作创造了条件,保证考古和研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考古遗址公园开展诸多持续的考古工作,成立或进驻专门的考古或科研机构;考古工作日渐精细,持续取得丰富的考古成果。城子崖考古遗址公园,自2013年至2023年,开展了四个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全面开展相关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尧王城考古遗址公园将村小学校舍改造为考古研究中心,设置文物储藏室、修复室、研究室、工具室、档案室、会议室等,并与考古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共建。
展示阐释逐步系统化
考古遗址公园强调规划先行的工作机制,重视整体规划布局,强调在明确遗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展示阐释体系。
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等参观展示体系基本形成,参观线路同窑址本体分布、工艺流程一致,供游客参观学习了解陶瓷的生产工艺,并设置完备的遗址公园参观导览标识系统。
陈庄—唐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遗址本体空间、文化意象、科学考古结合起来,建成由遗址本体、文化景观环境和遗址博物馆组成的特色鲜明、主题明确、齐文化元素凸显的遗址公园,实现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价值的整体保护。
区域发展辐射能力加强
考古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展示为核心,盘活土地资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塑造了城市品牌,推动了区域综合发展。公园创建过程中,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居住条件;建成开放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考古遗址公园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周边乡村旅游服务业得到发展。
洛庄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每逢节假日都组织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利用龙山书院平台,开展“穿汉服、弹古琴,龙山书院宣讲汉文化,带观众体验汉韵之美”“汉韵七夕、盛世传承”等活动。
留村古墓群考古遗址公园立足遗址保护和区域发展,立足乡村振兴,结合宁津街道“十里古乡”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建设留村海草房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留村石墓群文化产业园为核心形成文化产业链,带动留村海草房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了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汶上县为建设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对占压南旺湖遗址、运河河堤和河道的居民住所进行了整体搬迁,规划建设了一处17.8万平方米的多功能新型农村社区,搬迁群众全部回迁入住,实现了维护民生、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赢;修建了连接重要遗产点的参观道路,聘请了文物看管员,着力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鱼台县为进一步提高鱼山堌堆遗址的保存环境,争取专项资金开展鱼山堌堆遗址本体抢救性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目前鱼山考古遗址公园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新的时代背景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遗址的保护利用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考古遗址公园是政府、社会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需要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和不同环境的考古遗址公园,在创建、管理和运营的各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单位: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