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于2022年初启动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针对31件(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系统性修复。文物类型涵盖金属(青铜器、铁器)、陶瓷、纸质、皮革、木质及砖瓦六大类,部分为皮铜、皮木、纸织物等复合质地,时代横跨汉代至现代。项目历时12个月,是海南省博物馆自2008年开馆以来首次开展的大规模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对日后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项目难点
一是文物类型复杂且跨材质修复难度大。既有出土器又有传世革命文物,涉及六大类材质,如皮铜复合文物需同时处理皮革老化与金属锈蚀,纸织物复合文物需协调纸张修补与纺织品加固,技术要求更高,需针对性设计修复方案。
二是环境导致病害顽固。海南高温高湿环境加速文物劣化,导致多发金属锈蚀、纸张酸化、皮革板结、木材虫蛀等问题,需兼顾消除现有病害与预防未来劣变,以及后续的长期保存难题。
三是历史修复遗留问题。部分文物存在粘接不准确和历史修复材料老化等问题,材料外溢污染,需拆除老化材料并重新处理,增加了修复难度。
四是技术标准较少。对黎族独木鹿皮鼓、革命文物牛皮文件袋等民族特色藏品,国内尚无成熟修复范例,需边研究边制定技术路线。
解决路径与创新
一是前期研究先行,诊断精准化。综合运用X射线探伤、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设备,对文物内部结构、病害机理及历史修复痕迹等进行全方位无损“体检”。仔细甄别文物上的特殊现象,以确定其在修复过程中应去除还是保留,精准的“病因”诊断为后续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形成“一物一策”。
二是标准有据可依,修复科学化。依据《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记录规范》《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十余项国家标准,细化金属、陶瓷、纸质、皮革、木质等模块化工艺,引入Bookkeeper无水脱酸喷雾、微晶石蜡封护、Leather Rejuvenator回软剂等新材料,致力保存文物历史价值、延续历史故事,为后续研究、监测与再修复提供完备信息支持。
三是管理流程规范,质量可控化。实施严格的项目负责人制和阶段成果验收制。修复材料及方法成熟可靠,各工作环节按照文物保护修复基本原则实施,现场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把关,关键节点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评估与指导,修复质量全程可控,确保干预可逆、档案完整。
四是美用协调兼备,理念创新化。在文物修复实践中,侧重功能修复还是外观修复,主要取决于文物的材质、原始用途、历史价值、当前状态及未来使用目标。其中涉及的民国时期黎族独木鹿皮鼓因展示需要,无需恢复其使用功能,而以恢复外观修复为主,为文物修复程度的界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成效与意义
一是全面遏制病害。31件(套)文物基本实现消除已有和潜在病害,维持珍贵文物稳定状态,物理强度与化学稳定性显著提升,有效处理历史修复缺陷,恢复文物原始形态,可以满足文物保管、科学研究及陈列展出等要求。
二是保留历史信息。修复材料可逆,原始遗迹、使用痕迹、革命标语等关键信息全部留档、留样,实现“看得见的历史”。修复档案、高清影像、检测报告全部入库,为南海贸易史、黎族工艺、近代革命史研究提供可量化数据。
三是技术与管理提升。使用无水脱酸、复合材质协同修复等技术,适用于华南、东南亚等湿热地区。提升了博物馆库房与展厅的温湿度调控、空气净化能力,为文物提供长效安全保护环境。
四是文化价值延续。本项目修复文物涉及黎族民俗、华侨文化、革命历史等题材,文物历史风貌得到恢复,进一步强化地域文化认同。项目在海南日报、南海网等媒体平台报道,线上阅读量超200万次,有效提升了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五是行业借鉴意义。作为海南博物馆首个大规模馆藏珍贵文物修复项目,为热带地区多材质、复合质地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实践范例,积累了针对高温高湿环境的文物保护经验。
本项目通过科技分析、精细化工艺与环境调控的结合,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临消失的海南历史物证,为同地区、同环境文物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使千年瑰宝重焕生机。
(作者单位:海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