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经典之作的理论导图
——《20世纪西方博物馆研究著作指南》推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叶姿倩 胡雪琪

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聚焦全球化进程与技术革新交融之际,博物馆如何重新定义自身角色。如今,虽然置身于社会变迁的浪潮中,博物馆依然需要对自身的“来处”秉持更加坚定的认知。

博物馆学这门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各方各面的“学科”,曾被视作一个主要立足于“实践”的行业。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为什么而存在?博物馆学在发展进程中,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逐渐形成了主要的研究路径。我们如果想要厘清这样的研究路径,便更加需要系统地了解学科的学术思潮与发展轨迹,更加需要吸纳前人的理论贡献。

《20世纪西方博物馆研究著作指南》一书,正呼应着博物馆研究领域的这种需求。本书汇集35位国内文博领域青年学者,回望对20世纪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42部西方著作,以书评形式,介绍著作的诞生背景、叙事框架、基本内容、学术争论和后续影响等方面,勾勒和整理1960—1999年西方博物馆研究的学术遗产与思潮流变,描摹西方博物馆研究在20世纪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为国内博物馆学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参考与有益补充。在202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宣传展示活动中,本书荣获“202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称号。

20世纪初期,博物馆学曾出现一次重要的“转向”,从构建自然世界知识,转为构建有关自身的知识基础与学科内容。这样的“转向”亟须博物馆学定位学科的全新“面向”:以博物馆现象、博物馆实践和博物馆制度为特定对象,以多学科理论为研究方法,对博物馆行为和博物馆表象进行研究,以此书写新的学术文本。

如果说20世纪初的“博物馆学转向”,将学科的目光从展品转向了“博物馆本身”,那么如今博物馆领域的学者要完成的,则是另一重意义上的“转译”:将西方博物馆学的经典文本转译为可在中国语境中生根的话语,把这些作者的思考绘制成一幅共享的学术地图。本书呈现的四重“连通”——连通古今、连通中西、连通整体与细节、连通差异与共性,正是为了让人们在“转译”之后迅速找到可落脚的坐标——既听得见西方的理论声音,也发得出本土的学术回响。

本书凝聚1960—1999这40年间的学术成果,基本覆盖了博物馆学在这一期间的主流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这40年的学术成果涵盖了三代学者的研究,尽管他们立场各异,但他们的著作都常被列为博物馆学入门或进阶阅读的经典读本。本书纳入这些经典著作,连通其清晰的学术“来路”与当代读者理解博物馆学理论时的思想“去路”。

不同于节选章节或论文,本书对选编著作整体进行述评,书中收录的若干作品曾被海外大学课程列为指定教材,有些在学科史上被频繁引用,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通过系统的译介与述评,本书致力于为中文读者提供便捷的考查渠道,译介的过程也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通过译介、批判与反思,连通西方博物馆研究的学术成果与博物馆学学科在地化的基础建设。

每篇述评文章在呈现著作时,先以“全景”勾勒的方式,概述其核心内容与学术价值,让读者了解整体轮廓;再选取其中的关键段落进行“细节”解读,为读者深入研读提供切入点。此种述评方式连通整体与细节,既帮助读者快速把握著作主旨,又为其深入研究留下广阔空间。

本书汇聚了35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文博领域学者,统一的术语规范和写作体例确保了述评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效减少了因译名不一致或写作手法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使不同理论背景、语言的原著或译著文本,在中文语境中连为一体。此外,尽管原著作者各自有着独特的视角、立场、研究方法和写作目的,但他们在各自的语言环境和学术语境中,运用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术语、概念、理论和逻辑,共同阐述了他们对博物馆学的认知,以及对其本质的理解。

从20世纪的“学科转向”到21世纪的“话语转译”,博物馆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过程中更加清晰,《20世纪西方博物馆研究著作指南》为我们描摹了西方博物馆研究学术探索的理论导图,更以“连通”的初衷,将国际理论转化为可供国内读者使用的“钥匙”,为中国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世纪西方博物馆研究著作指南》

编著:尹凯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