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主办,福建博物院、深圳博物馆承办的“永不磨灭的记忆——福建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献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展览共展出270余张历史照片、254件展品,生动再现了14年抗战的伟大历程,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壮阔史诗,以及福建在抗日战争中兼具人力、物资与战略支点的重要贡献。
展览分为“烽火初燃,民族觉醒”“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胜利曙光,民族解放”四个部分。
“烽火初燃,民族觉醒”部分分为“局部抗战”“统一战线”两个单元,主要展现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图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直接领导和推动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此后,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从而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共合作,团结抗日”部分分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个单元,主要展示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战略协同及联合抗敌。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炮火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华民族由此步入全民族抗战的艰难时期。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有效地牵制与打击了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为维护团结抗战、持久抗战发挥了主战场作用。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部分分为“举国动员”“国际并肩”两个单元,主要展示奋起参战的全国各族民众及国际支援。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铁蹄下,大片国土沦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开始团结起来。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共同凝聚成抗击侵略的磅礴力量。
“胜利曙光,民族解放”部分分为“伟大胜利”“铭记历史”两个单元,主要呈现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进程中锻造的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引领民族解放的核心精神支撑。
本次展览以抗战文献为核心展品,这些文献不仅是烽火岁月的真实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展览通过手稿、图书、档案、照片等实物载体,构建三重叙事体系,使观众在时空交错的展陈逻辑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献背后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抗战历史的立体呈现
展览采用“时空经纬”的策展理念,以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时间轴为主线,将重大历史事件、关键人物与珍贵文物进行系统性串联。从东北抗联的星火之源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从持久战理论的实践到东方主战场的全球回响,通过多维展陈设计,构建起立体化的历史脉络,从宏观视角呈现14年抗战的完整图景。重点展品有1931年罗隆基著《沈阳事件》、1933年翁照垣著《淞沪血战回忆录》、1938年毛泽东著《论持久战》、朱德著《论游击战》、1945年8月10日朱德于延安总部发布的命令、《新华日报》号外等。
福建抗战的微观叙事
福建是东南抗战的战略支点。本次展览特别设立福建抗战的四大核心版块——福建子弟兵北上抗日、福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福建抗日救亡运动、闽籍华侨赤诚报国,通过解密军令档案、侨批文书等大量史料,挖掘福建在兵员补给、战略物资输送及民族精神凝聚方面的独特作用。展品有1931年福建民国日报副刊《反日救国专刊》,该刊以时评、诗歌、纪实报道等形式揭露日军暴行、探讨救国策略,并刊登学生抗日活动动态,是九一八事变后福建地区重要的抗日宣传阵地;也有1937年7月18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为反对日寇进攻发动对日抗战宣言》,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敌”的统战主张,是研究闽西抗战史的关键物证;还有刘永生的红军出师抗日时留影。1938年春,闽浙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从浙南平阳县山门出发到岩寺集中北上抗日。同年4月初,闽中红军游击队在福州市洪山桥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特务营第二连,于6月间开赴皖南前线抗日。与此同时,陈茂辉、刘永生率领第二支队留守处警卫部队和部分华侨青年前往皖南,编为新四军特务营第一连。
作为中国重要侨乡,福建的华侨群体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历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展览中有一封菲律宾马尼拉华侨蔡乌树通过侨批寄给福建晋江姐姐的信件,信中记录了其侄儿“环侄”决意回国参战的感人事迹。这位热血青年“志已决”,要“为国当兵服务”,蔡乌树虽曾因担忧劝阻,最终仍以“不必伤心……只有候待,只有预祝他成功”劝慰姐姐,展现了华侨家庭在抗战中“毁家纾难”的爱国情怀,是研究华侨青年回国抗日及侨眷支持抗战的重要实物凭证。
民族精神的历史铭刻
展览的目的是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叙事与沉浸式的情感共鸣,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精神符号,最终实现历史记忆与时代价值的双向赋能。本次展览特别设置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专区,通过珍贵文物、多媒体互动及场景复原等形式,展现抗战精神的当代诠释,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代表展品有1931年9月19日沈钧儒所写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手稿、1943年彭雪枫著《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述略》、彭德怀撰左权将军墓志铭拓片、节振国《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存根、1945年朱启平《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手稿等。
80年沧桑巨变,硝烟远去,记忆永镌。作为策展人,我们始终在追问:如何让文献不再只是冰冷的纸张,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态记忆?答案就在这些展品中——当观众驻足凝视,当年轻一代在互动中触摸历史,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便真正有了传承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