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侨为“桥”讲好中外文明互鉴的故事
“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策展手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梦冉

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2025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此为契机,山东华侨博物馆加强旅俄华侨历史调查研究,策划举办了“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览,展览以侨为“桥”,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华侨精神,见证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美美与共。

加强侨史调研,架起融通古今之桥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叩开中俄关系史之门,一个特殊的群体展现在眼前。他们或来自中俄边境地区,或来自内地省份;或经陆路一路艰辛,或经水路长途跋涉,奋斗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就是旅俄华侨,又以鲁籍者居多。

为加强山东籍旅俄华侨历史调研,抢救性征集华侨遗存、采集口述历史,自2023年开始,山东华侨博物馆组成策展团队在山东、黑龙江两省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和挖掘。

在济南、烟台、威海等省内重点侨乡,策展团队穿梭在城市和乡村,行走在书海和田间,发现了散落在民间的诸多旅俄华侨移民史料。史料记载,山东人赴俄谋生,始于19世纪中后期,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也是山东人移居海外的第一次高潮。山东人前往俄国,主要有海路、陆路两条路线。其中,从陆路抵达俄境的多为“闯关东”“闯崴子”的贫民。

在图书馆,策展团队拂去几十年的尘埃,打开一本本年代久远的书籍,《威海旧影》《龙口县志》《荣成市志》《莱州史话》《烟台文化通览》等大量文史、侨史资料被一一翻阅,尘封已久的史实呈现面前。1937年2月出版的《烟台要览》记载,“早期赴俄华侨,主要来自内陆地区和满洲里,以山东人最多。从山东每年佣于满蒙俄领之苦力,大约35万人,其生产地以山东半岛旧时之登州、莱州二府为最,青州、沂州、胶州次之,西部各地较少。”

在省、市档案馆,策展团队一遍遍检索早已沉入史海的档案。在省档案馆,策展人发现了1989年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撰写的《关于杨明斋资料的调查》,以及1983年政治理论研究室余世诚撰写的《杨明斋调査记》。这些珍贵的史料,是早期旅俄华侨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真实写照。

除了在省内摸清旅俄华侨资源“家底”,策展团队还跟着旅俄华侨先辈的足迹,重走万里侨路,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赴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瑷珲历史陈列馆、黑河学院、中苏抗日战争历史陈列馆、黑河商会历史陈列馆等文博单位和高校调研考察、座谈交流,并赴知名旅俄华侨创办的振边酒厂遗址征集史料线索,使许多珍贵的资料从“史海遗珠”得以“浮出水面”。

创新侨史展览,铺就精神传承之路

只有对华侨历史感同身受,才能将华侨精神薪火相传。

随着调研的深入,策展人感觉渐渐融入了那个风雨兼程的时代。策展人意识到,旅俄华侨的历史跨越170多年,想在新时代下讲好这段尘封的历史,首先要明确其现实意义是什么?通过不断的思想碰撞,策展团队提炼出三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回望历史,是为了重温苦难和辉煌。旅俄华侨史是中国移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秉持中华优秀传统,一路披荆斩棘,奋斗不止。他们的历程充满艰辛、挑战和磨难,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祖(籍)国的深深回望和无限眷恋,这是华侨精神的生动写照。

其二,铭记历史,是为了赓续友谊和力量。在中俄文化年之际举办这次展览,不仅是为了纪念旅俄华侨的牺牲与贡献,更是为了展示中俄文化交流互鉴,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早期旅俄华侨一身孤勇闯俄国,一腔热血筑家园,与俄国人民融合共生,成为中俄友谊的播种者。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国自此翻开了外交史上崭新的一页。苏联时期,华侨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俄罗斯时期,旅俄华侨活跃在俄罗斯的各个领域,为俄罗斯的经济繁荣注入活力,同时也推动了中俄经贸交流与民间往来。新时代以来,中俄关系遵循两国国家利益,秉持永久睦邻友好精神,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其三,创造历史,是为了坚定使命和担当。百年前,内忧外患的中国战乱频发、山河破碎,许多山东百姓背井离乡,举家北上。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历史最深沉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伟大历史,对华侨先辈最好的告慰,就是讲好旅俄先贤们的故事,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展览的时代意义可见一斑,那如何才能使展览达到创新和深刻的呈现?经过反复研究后,策展人决定打破侨史展览惯用的以年代为线索的编年体记叙方式,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

其一,展览内容的创新。这是山东首次举办山东籍旅俄华侨展览,在旅俄华侨通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山东籍旅俄华侨的史料遗存,增强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填补山东此块研究和展览的空白。一是深挖时代背景,揭示山东人缘何成为旅俄华侨的主体人群,以及苏俄红军中出现的“山东团”“山东营”的“红色现象”;二是特写山东故事,突出刻画“山东邦”在旅俄华侨历史中的影响力;三是融入党史,将山东籍旅俄华侨中的共产主义战士融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凸显山东籍共产主义战士对马列主义传播、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立、锻造中国革命人才等作出的贡献。

其二,策展方式的创新。展览将地方通史、华侨史、革命史、国际关系史相融通,讲述旅俄华侨“闯崴子”谋生计的移民史;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拓荒史;高举赤旗,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史;同仇敌忾,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史;合作交流,推进民间交往的外交史;念祖爱国,回馈桑梓的爱国史。展览以传播核心价值观为主旨,以弘扬华侨精神为主线,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全面展示旅俄华侨的贡献,见证东方文明的固本开新、包容开放,以及中西方文明的共生融合、兼容并蓄。

其三,办展模式的创新。开辟馆校跨省合作办展的新局面,展览由山东华侨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三馆共同打造,邀请中俄关系史、侨史、党史专家担任展陈顾问,广泛汲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提升展览的覆盖面、影响力、传播力。

创新观点一经抛出,就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策展团队的激情被点燃了。在此基础上,策展团队明晰了思路,确定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万里侨路,第二部分赤子侨心,第三部分相知相助,第四部分鲁侨风采,并配以大量史料、档案、实物,帮助大家还原旅俄侨胞的艰辛历程,了解旅俄侨胞的创造贡献,感受旅俄侨胞的家国情怀。

赋能侨史宣教,筑牢凝心聚力之根

经过500多天的挖掘梳理和策划筹备,在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2025年1月至5月“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览举办,展出图片500余幅、实物130件(套)。展览期间,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参观人数达104.6万人次,更有俄罗斯青少年研学团队远道而来。展览更是花开多地,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展览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举办;7—8月,展览在山东多市举办巡展。

展览举办期间,数字赋能宣教活动,构建全域传播生态。重视传统媒体的主阵地优势,中国日报、中国侨网、中国新闻网、齐鲁网等媒体刊登展览消息;聚焦新媒体矩阵的传播效果,通过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发布80多期藏品故事、展览讲解和侨史人物;数字光影活化历史场景,开展720度VR展示,观众可沉浸式体验展览内容,触屏“拆封”电子侨批,扫码体验“闯崴子”的漫漫长路;推出“流动的博物馆”,展览进校园、进社区,嵌入社区场景,开发适合不同学龄阶段的研学活动;打造“华侨记忆工程”,出版《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图录,为统战侨务工作存史资政;开展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活动,与海外文博机构、海外侨团、华文学校共同举办“云展览”,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展览构建起世人对华侨的历史记忆,更唤起了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张建华表示,展示好这段历史,有助于增进侨胞和出国留学人员对祖(籍)国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在中俄文化交流年,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研究、宣传、展示此段历史,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激励和指引侨胞投身中国发展蓝图,服务公共外交。 (作者单位:山东华侨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