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物画,不及山水花鸟画发展兴盛,传统的人物画自宋元时已逐渐衰微,入清后宫廷画家以肖像为主的人物画得到发展,但创作囿于皇家品味,风格较为单一。清中期长期的社会安定促进了南方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物质的富足,世俗文化的流行,影响着艺术市场的变革。在绘画市场活跃的扬州,擅于人物画的黄慎,重视生活情趣,在长期写真和不断钻研的创作中,其人物画不落窠臼、敢于创新,表现真我性情,作品反映出时代潮流下的审美变化。
黄慎(1687—1766)初名盛,字恭懋,康熙六十年更名为慎,别号瘿瓢山人、东海布衣、苍玉洞人等,雍正四年改字恭寿,系福建宁化人。黄慎年少时因家庭贫困,拜师学习肖像写真,师法上官周,壮年出游鬻画,行大江南北,到扬州时与郑板桥、李鱓、汪士慎等交往密切,是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以画谋生,且终身未仕,由于长期根植民间,其人物画题材不仅有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也有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绘。黄慎人物画未师承某派,不囿派别,善集各家所长,创作有别于传统的审美意象,所作人物造型扎实立体,表情生动丰富,常以生活情趣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黄慎熟读诗书,诗文书画皆精,文学修养的沉淀和四处漫游鬻画的人生经历,使黄慎从民间画家逐渐蜕化为具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
江西省博物馆藏《东坡玩砚图》(图1),立轴纸本,设色。纵159厘米,横65.5厘米。约创作于雍正初年。图左上侧草书,题苏东坡《丹石砚铭》:“唐林夫遗予丹石砚,桀然如芙蕖之出水,发墨而宜笔,尽砚之美。唐氏谱天下砚,而独不知兹石之所出。予盖志(知)之。铭曰:彤池紫渊,出日所浴。蒸为赤霞(霓),以贯旸谷。是生斯珍,非石非玉。因材制用,璧水环复。耕予中洲,艺我玄粟。投种则获,不炊而熟。”下题“闽中黄慎写”(图2),钤印白文“黄慎印”、朱文“恭寿”两方(图3)。黄慎的草书风格独特,师法怀素,用笔洒脱,笔力遒劲,顿挫明显,转折圆浑,不显圭角,墨色对比强烈,字里行间很少连笔。画作题款大部分都是紧贴画幅边沿,“闽中黄慎”是其雍正年间的署名。
黄慎的人物画多是兼工带写,突出表现人物神情微妙变化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作品中人物面部刻画都比较细腻。《东坡玩砚图》右下方画苏东坡头戴桶顶巾,这种高式巾因苏东坡常戴,故又名“东坡巾”,人物身体向前倾斜,头部微俯,黑髯及胸,双手捧起砚台,目光聚焦手中的砚台,微露笑意。苏轼嗜砚如痴,对砚石视若珍宝,更有多达数十篇赞赏砚台的诗文,其对砚台的钟爱可见一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强调了面部表情中眼睛的重要性,画中刻画苏东坡欣赏砚台时,眼神中对砚台的喜爱之情,表情真实具有感染力。人物面部以工笔描绘,略施赭石色于眼鼻凹处,凸处留白,营造出人物面部凹凸的立体之感。人物衣褶以书入画,波折顿挫,富有质感,衣褶穿插处施以淡彩,以阴影表现衣服的层次,从而增强人物整体的立体感。在人物形体及动态的塑造上,注重画面前后的空间关系,手部及前部衣褶较实,而肩部及手臂处理较虚,苏东坡脚穿翘头履,鞋的方向与肩部平行,人物侧立的动态及空间感自然严谨。准确的人体比例,生动的人物神态,得益于黄慎从小学习写真,对人物形体的深刻认识。画面运用人物典型的行为事件突出人物性格,没有刻画背景,简洁的画面生动展现东坡铭砚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苏轼并不是真实写照,而是根据大多数文人心中的苏轼形象,进行艺术想象的创作,以期表达对先贤的仰慕之情。画中人物侧对《丹石砚铭》草书,以人物为第一视点,透过人物的眼神导向手中砚台,而后视点自然由下转向左上方草书,《丹石砚铭》草书与东坡铭砚的画面相呼应。
苏轼是文学家,亦能作画,在绘画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画论。宋代文人论画者颇多,而没有专门论画著作的苏轼,却对文人画的影响最为深远。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神似重于形似的艺术见解,黄慎也曾在《花卉图册》中题诗:“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当然,无论苏轼还是黄慎,都未轻视绘画的写貌,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注重创作对象的内在精神内涵,以求形神兼备。苏轼对“得之于象外”的欣赏,也能在黄慎的画作中窥见一二,将创作对象的形态与自身性情融合,笔下自然流露出“象外”的真我情思,黄慎笔下人物普通人的生活气息,是出身平民的画家,将自身生活情感赋予所作形象之中。这些绘画理念并不因山水花鸟人物的类别不同而不可融通。黄慎多次描绘东坡得砚故事,创作过多幅与《东坡玩砚图》相类似的作品,反复创作说明该题材在艺术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画作相同则证明《东坡玩砚图》是其得意之作。
黄慎的人物画并不专精一师,画艺不拘一格,学习吸收诸家之长,并结合自身写真经验,加以创新改造转为己用,强调其独特的绘画创作理念。但是在黄慎早期工笔人物画的学习创作中,无论是在构图、笔意还是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深受上官周画风的影响,这也在其之后的人物画中有所体现。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黄慎“师上官周为工笔人物”,黄慎早年工笔人物画应师法上官周,上官周的木版画稿本《晚笑堂画传》,描绘周至明代120位名人,成为清代人物画谱,备受推崇。其人物造型严谨,神情自然,每一位人物都各具特色。《东坡玩砚图》中苏东坡与《晚笑堂画传》的苏文忠公不仅是人物形象相似,人物略显繁琐的衣褶也如出一辙,可见上官周对黄慎人物画的影响。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带来西洋绘画,清初部分西洋传教士成为宫廷画家,带来了西画技法,焦秉贞、冷枚等宫廷画家,吸收西洋画光影明暗等表现技法,画作神情毕肖、俨然如生,中西融合的人物画在清初的宫廷逐渐形成主流。而江南画家进京或奉诏入宫,亦或宫廷画家雅集作画等,使得西画技法在民间传播。例如上官周曾于康熙五十三年奉旨上京,绘《康熙南巡图》中的人物,其间亦能接触宫廷西画技法。黄慎的人物画也有西画技法,《东坡玩砚图》中注重人物肢体的前后空间关系,以阴影塑造人物的立体感等,汲取了前人没有的一些西画技巧。但黄慎人物画融合的西画技法,还是以中国文人画的审美为主导,注重传统笔墨线条的表达。他的人物画汲取宋元以来名家所长,创新吸收西画技法,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具有自我面貌的文人画。
扬州八怪具有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双重身份,创作上受到市民阶层喜新尚奇影响。在绘画思想上,晚年回到扬州生活的石涛,对扬州八怪影响甚深。石涛反对拟古,主张“我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作画时强调画家的真性情,提出变古法为我法,树立画家的个人风貌。黄慎的人物画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善学古人勇于创新,以书入画,强调画作的写神,衣褶变描为写,突破传统的十八描画法,晚年更是“我用我法”,自创草书画人物。因其从小学习写真,笔墨功夫精熟,对人物的观察和百姓平常生活了熟于心,笔下人物形神毕肖、生动自然,以平常自然的姿态表现人物的生活气息,这应是画家自我性情的写照。在写真的基础上,吸收清初的西画技法,并在文人画中运用自如,使画中人物更加富有立体感。黄慎将自己独到的创作思想,以精彩的笔墨,突破传统审美,展现迥迈时流的人物画,也反映时代变化下的文人画继承和发展的新风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