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纪念馆:蔚成良好生态 彰显时代价值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续红明

从滹沱河畔到延安宝塔山,从遵义古城到沂蒙老区,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星罗棋布,提示人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集中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主要纪念设施或空间。

“十四五”时期,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在体系建设、保护修缮、展陈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

高质量协调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建设革命纪念设施要恰当、接地气,体现应有功能和内在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象征。”革命纪念馆事业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新时代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有关革命文物工作的政策和文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物质支持,深入拓展革命文物工作格局,着力探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加强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全国23个省份、43个市出台了革命文物相关地方性法规。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批革命遗址遗迹,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革命文物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十四五”时期,革命纪念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革命纪念馆超过3000家,其中,全国备案抗战纪念馆257家。18个抗战主题展览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44个抗战主题展览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持续扩大,新增补免费开放202家,核定保留1856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达94%。471个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建成开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扩改建工程竣工开馆。

据《中国革命纪念馆发展报告·2022》一书统计,1996年及以前成立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为387家,截至2022年全国登记备案的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增长至1153家,年平均增长30家。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形成了类型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区域协调发展的体系结构。

全国年均6亿人次观众走进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成为响亮品牌。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与革命文物亲密接触,深情回望历史,感受伟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随着国家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事业的持续投入,以及对革命纪念馆事业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协同发展的革命纪念馆体系基本形成,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革命文物展陈质量显著提升

“十四五”时期,纪念馆机制创新稳中求进,大馆带小馆协同发展,联展巡展合作活跃。

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着力提升展陈质量,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湖北省聚焦“重走胜利之路”核心,以“三横三纵”为时空坐标,构建多层次展览矩阵,全景呈现抗战历史。

浙江省以省级革命纪念馆为龙头,带动中小革命纪念馆打造精品展馆和精品展陈,构建“大馆建强、中馆建优、小馆建密、微馆建活”的革命纪念馆文化矩阵。

四川省精心策划推出“抗日烽火中的张澜”“抗战大后方建筑之光”等主题巡展,并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携手,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抗战文物的传播力影响力。

近年来,革命纪念馆在展陈设计上注重平衡“守正”与“创新”,在保证陈列展览简洁、朴实、庄重的基础上,创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观众提供新感觉与新体验;并广泛联动周边革命纪念馆形成矩阵效应,从而提高展览吸引力。

革命纪念馆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创新革命文物资源的呈现形式,进而丰富展览内容和展示方式。目前普遍借助新媒体技术,在有限的展陈空间内利用艺术装置、灯光使用、声音结合、实景打造与VR、AR、全息互动投影等手段,让革命文物“动”起来。

突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通过沉浸式、互动化手段增强叙事感染力。很多场馆采用裸眼3D、场景复原、多媒体交互技术重现历史情境。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运用声光电技术还原战役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程。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采用数字化打造虚拟现实场景,拓展时间与空间界限,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红旗渠纪念馆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元宇宙剧场,展现当年安阳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壮举,视觉冲击力伴随“穿越时空”的体验感。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开展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展示项目,举办“红旗漫卷”“六盘山上红旗展”等云展览。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全息影像、交互AI等技术,生动再现抗战历史,让文物说话、历史发声。

构建革命文物保护研究新格局

用心用情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是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使命所在。

国家文物局大力推动革命纪念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力求研究阐释推陈出新,统筹各地研究力量,持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积极构建革命纪念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十四五”时期,全国革命纪念馆围绕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已实施了一批具有影响和示范意义的革命旧址修缮、保护项目,抢救、修复了诸多濒危、易损的馆藏革命文物。

加大搜集革命文物力度,持续夯实革命纪念馆家底。各馆拓展了包括战场旧址发掘、社会征集、后代家属捐赠、探访革命先烈后辈等在内的多条征集渠道,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文物征集路径。馆藏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其中不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文物数量和品类、层级显著提升。

山东省积极推进馆藏抗战类革命文物评估定级,累计开展77次专业评估,从数十家收藏单位的6264件(套)拟定级文物中,精准评定一、二、三级革命文物2111件(套)。

河北省近期组织开展全省文物巡回鉴定工作,进一步充实馆藏珍贵文物数量,也为馆藏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打好基础。同时,加大市县级博物馆、纪念馆的馆藏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力度,文物监测和调控设施得到提升。

近年来,20家纪念馆和高校联合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促进资源共享和管理集约,提升专业水平和发展活力,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革命文物研究新格局。

革命纪念馆的学术研究正逐步趋于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发展,团结各方研究力量,有效推动革命纪念馆学术研究水平和效能全面提升。革命纪念馆从业人员总数稳中有增,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相关理论成果频出,科研项目、专业著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品质持续提升。

革命纪念馆着力于开展与四史相关的革命史料、文献、实物、档案等的征集、抢救和研究,对革命文物、革命旧址和馆藏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与研究,协调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科学保护的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进活化利用。

革命纪念馆成为新引擎新动力

纪念空间—教育机构—记忆之场,革命纪念馆职能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深化和延展。

如今,革命纪念馆日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精神家园,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各地纪念馆着力融合创新,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旅游提质相结合,与乡村振兴、老区发展、公共服务相结合,激活革命文物时代价值,赋能当地经济社会进步。

革命纪念馆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亮点。依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主题游径。四川省启动实施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提升行动,有效改善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宜宾市南溪朱德旧居陈列馆等红色场馆的环境风貌和公共服务水平;黄猫垭战斗遗址群带动当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

上海积极探索一条推进红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将星罗棋布的600多处红色资源,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化作一个个寓教于游的“红色教室”。以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为抓手,推出的“纪念馆红色专线车”运营持续火热。

各地纪念馆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在社会教育、传播手段方面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场馆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通过“云展览”“云直播”扩大受众范围。

安徽省启动第八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开展作品征集、校园推广、推优晚会及影片展播,新增“微短剧”“胜利80”征集单元,以光影艺术传承红色精神。

郑州二七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精神研究院)、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以沉浸式情景剧、微党课等形式推出《二七风暴》《听王会悟讲“一大”故事》《窑洞里的马列主义》,形成“党史+艺术”的教育实践模式。

“十四五”时期,纪念馆叙史体系全面构建,成为民族历史记忆之场。

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从单一保护向综合利用转型,革命纪念馆持续“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9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