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类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技术管理图例(试行)》解读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简称古遗址)是展现中华文明历史价值、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载体,不仅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更是传承文化根脉、增强民族认同的关键纽带。目前我国古遗址总数达33.3万处,约占全部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43.43%,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12处。做好古遗址保护利用,有利于突出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国家文物局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以大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持续开展古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十四五”期间,共立项实施一千余项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遗址本体保护取得新成效,环境风貌持续改善,展示利用和服务效益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也相继开展了多个省份的文物保护项目实施质量抽样监管评估工作,评估发现,遗址类文物保护工程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尚存在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考古和保护展示脱节、价值阐释过度、景观与遗址风貌的适应性不足等问题。

为系统推进古遗址长效保护、合理展示、设施统筹、环境协同,提高古遗址类文物保护工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和保护管理机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了《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类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技术管理图例(试行)》(简称《图例》)。《图例》从当下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存在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聚焦项目计划申报到竣工验收全流程的组织管理,重点说明本体保护工程、展示工程、保护性设施工程、环境整治工程、防护工程的原则理念、技术管理要点等,为各地文物行政部门、保护管理机构提供工作指引。《图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价值为导向,把牢工程定位

古遗址类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不仅仅在于保护存续文物本体,更重要的是展示传承其突出价值。因此,文物保护展示要以价值阐释为“指挥棒”,统筹保护、展示、环境、保护性设施等各类工程实施。

《图例》以价值阐释为衡量标准,精准界定保护展示对象,侧重构建合理的叙事逻辑、展示内容,科学选择保护技术、展示手段、设施配置,避免一切技术措施妨碍遗址价值阐释与相关信息传播。以保障价值辨识度为方向,避免含糊不清、过度解读甚至错误引导;平衡保护展示功能与景观风貌协调之间的需求,准确营造遗址的环境氛围。

坚持安全第一,提升保护实效

保护好文物本体是实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图例》倡导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等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突出强调各类工程以遗址本体安全为第一要务。

在本体保护工程中,聚焦遗址病害和露明保护风险问题,提出赋存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等前置评估要求,分类明确遗址赋存环境控制措施,为遗址的长效保护提供可行方式。在此基础上,将试验先行、物理方式优先等要求,作为加固、防护、生物病害防治等措施的前置条件,确保技术可行、有效。传导长效保护的理念,突出常态化保养维护的重要性,引导开展日常巡查监测、定期保养、季节性专项维护等工作。

在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防护工程中,以保护的有效性为前提,兼顾展示需求,论证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避免形象工程、盲目建设。严格遵守最小干预、可逆性原则,强调设施的结构和基础、技术和工艺上不破坏遗址本体,从价值阐释、考古工作延续的视角,凸显遗址与周边历史环境的关联。

坚持实物实证,传递文化价值

展示工程是建立遗址和公众沟通对话渠道、有效传达遗址价值信息的重要手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已成为新时代文物合理利用的必然要求,是当下展示工程必须破解的新命题。

《图则》倡导“以保护为前提、以考古为依据、以价值为导向、以本体为重心”的展示原则和理念,坚持实物实证,依托遗址本身客观真实呈现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内涵,适当配置遗址价值展示传播的辅助内容。从“可行性分析、价值定位、展示内容、展示流线、展示措施”五个维度构建技术引导。在工程启动阶段,明确提出开展多维评估,确保考古工作基础、土地利用合规性、后期管理运维能力等满足展示工作需求,从源头上防范盲目开发的风险。将考古研究成果作为价值展示的基础,引导不同类型遗址的展示内容、流线设计,保证传递信息真实准确。同时,明确模拟展示、标识展示、解说系统、数字化方式等各类措施适用场景,界定应用边界,为丰富展示层次、提升公众体验提供解决路径。

营造文化氛围,赋能社会发展

环境是承载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空间,是反映遗址所处自然形态、社会人文背景的场域,是遗址在地化展示、沉浸式感受的重要环节。

《图例》强调环境整治工程除了保障遗址安全和风貌协调、满足参观等基础需求外,更要注意遗址风貌的完整呈现和文化价值的深度阐释。一是明确工程范围划定的前置条件与核心考量因素,需结合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生态敏感区边界、历史环境格局等要素,界定整治对象的范畴与工程规模,避免过度整治或整治不足;二是厘清环境整治的核心内容,围绕历史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景观氛围营造、展示服务设施建设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措施与技术指引;三是强调工程的协同性,要求将环境整治纳入区域生态建设、城乡基本建设的需求,统筹兼顾本体保护、展示工程等其他内容,实现遗址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共进。

规范程序管理,强化工程组织

规范化的程序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效果的关键。目前,文物保护工程已制定了从项目计划立项、技术方案审批、到工程实施验收的完整监管程序,建立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管理体系,出台了勘察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修缮项目施工规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技术文件,基本实现对工程质量和文物安全的全面约束。但是,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保护项目工程管理流程不熟悉、监管力度不够、难以统筹主导等问题。

《图例》系统梳理了包含项目计划申报、技术文件报批、专项补助资金申请、工程实施等在内的总体程序,汇总提炼各环节的审批流程、材料要求、注意要点等,重点提示了计划书编制要点、方案核准、工程变更、资质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程序管理的重要性;聚焦古遗址类文物保护工程的特点,基于现有施工组织管理要求进一步深化了考古参与、文物保护专项、临时性安全防护等特殊要求,为保障工程质量、守好文物安全给出了措施建议。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2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