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台儿庄是用血肉铸就的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的核心定位,用展览讲述着台儿庄大战的故事,充实的文物史料在各展出章节分别叙事,主题鲜明,层次分明,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展览用史实故事带领参观者走进这段悲壮的抗战史实,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立自强。馆内陈列的每一件抗战文物,都如同一把把历经岁月打磨的“钥匙”,承载着1938年春那场战役记忆。这些文物镶嵌在文字、图片、声光电的展陈环境中,不仅是战争遗留的物质载体,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捍卫尊严的精神密码。
刘守玟的匕首:利刃凝忠魂,
彰显“浴血搏杀、宁折不弯”的抗战精神
台儿庄大战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之一,是当地老百姓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将军这样评价:“民众的力量完全和军队结合起来了,在战场上抢救伤员的是民众,当侦探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也是民众。这些民众,完全是赤诚地表现他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地担任起救亡的责任来了。”当时,全国各地战地服务团的成员也纷纷奔赴台儿庄的抗敌前线,为将士们宣传演讲、鼓舞士气。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陈列柜里,有一把长约20厘米的匕首,它的主人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女孩,战地救护队成员刘守玟。1920年,刘守玟出生于湖南省汉寿县军刘村。1935年,考入湖南长沙女子中学。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刘守玟瞒着父母亲人偷偷加入湖南省战地救护队。从上海到江苏徐州、山东台儿庄,她一路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员。
一天,在台东18里路,刘守玟所在的连队突然遭遇日军袭击,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她捡起路旁的一块大石头,义无反顾地砸向日军,一颗子弹同时击中了刘守玟。刘守玟随后被转移到徐州陈塘村的伤病所救治,弥留之际,她从衣兜里掏出一封信、一张照片、两块银元和一把匕首,希望照顾她的老乡能将这些东西转寄回家,还没有说清姓名和家乡地址,这位花季少女就牺牲了。直到2004年,刘守玟的姓名和家乡地址才得以确认,其遗骸方从江苏徐州护送至湖南省革命烈士陵园。
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里,这柄匕首不只是冰冷的兵器,更像是凝结着千千万万中国军人不屈精神的缩影,浸透着中国军人铁骨铮铮的无畏精神。现在它的刀刃已不再锋利,但所承载的精神却从未褪色,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必将永远铭记。
赵克的家书:信笺寄家国,
承载“舍身赴死、心怀大义”的抗战精神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一楼第60军史料展展厅里,有一封早已泛黄的家书。在这封家书背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场上,主人公叫赵克,他和哥哥赵继昌都在第60军542旅1084团担任连长。
1938年4月22日,1084团和日军发生遭遇战,从清晨持续到夜晚,黄土被鲜血浸透成了红色。激烈的战斗完全打乱了部队建制,战士们甚至找不到自己的连长,赵继昌在战场上寻找弟弟,拼命呼喊着他的名字,双手沾满了泥土和鲜血,最后只找到了弟弟的遗体。他在弟弟衣服里发现了一封写给父母的信,“慈爱的双亲,现在我们已经加入台儿庄战场了,儿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和敌人肉搏。此后战场上的个人消息,请你老人家别要担心。”“飞机不住在抛炸弹,大炮不住咚咚地响。不写了。敬祝福安。儿师韩跪禀。四月二十日于台儿庄投”(注:赵克又名赵师韩)。两个月后,赵继昌带着弟弟的骨灰回到了家乡。
抗战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无数个赵克这样的普通人用热血与生命写下的家国大义,这就是抗战精神最鲜明的写照。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实践中去,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色担当。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以纸笔为枪,
传递“记录战争、激发民志”的抗战精神
记者,是时代的精准记录者,是吹响民族前进号角的号手,更是历史真相的见证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战地记者怀揣家国大义,于枪林弹雨中穿行,在烽火硝烟里坚守。他们以笔为枪,用文字镌刻战场实况;以镜头为眼,用影像留存民族抗争的不屈姿态,为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事业,奉献了热血甚至生命。为铭记这群特殊的战士,传承他们坚持真理、捍卫事实的精神,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一楼特别新建了台儿庄大战战地记者馆,生动展示战地记者“为真相而来,为正义而战”的崇高情怀。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决心与信心,为争取国际援助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场战役中,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云集台儿庄,采写、拍照、录像、歌唱,向战士们慰问、致敬。范长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世人常常用这句话来褒奖新中国新闻工作奠基人之一范长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组织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台儿庄战役期间,范长江任《大公报》特派记者,深入第五战区,先后到淮河前线、滕县以北、临沂和台儿庄采访。范长江以崇高的使命感,及时、精准地报道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突围阶段的战斗过程,记录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专电。从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到军营里指挥若定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都有他的精彩报道,还采写了《江淮间的运动战》《川军在山东前线》《慰问台儿庄》等大量战地通讯。
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以范长江为代表的新闻记者义无反顾,与全国人民一道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奋战到底,为宣传台儿庄战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的抗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史料都是那段鲜活抗战史的见证,都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这些文物静静陈列在展厅里,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记忆却跨越时空,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近年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文物为钥,解开尘封已久的记忆,以创新宣教形式为抓手,结合文物背后的历史,改编创新《血肉铸就民族魂》《清明的思念》《遥远的等待》等剧目,深入革命老区巫山、燕井、丁庄等20多个村庄,举办红色小戏演出和红色故事宣讲;与曲阜师范大学携手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爱国主义主题报告”及情景剧演出,联合申报的《台儿庄大战中的民族精神》入选山东省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示范项目,进一步推动革命文物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引导学生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抗战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