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作为守护文明的窗口与文化传播的阵地,在阐释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凝聚民族共识中肩负特殊使命。滨州市博物馆作为中小型博物馆的代表,自建馆以来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内核,持续探索以展览为核心载体的实践路径。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一系列创新实践举措,提炼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为同类型博物馆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场所,更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关键阵地。尤其对于中小型博物馆而言,在挖掘在地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内在关联、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互鉴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者与推动者。
滨州市博物馆探索出一条跨区域
合作赋能的新路子
作为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滨州市博物馆在践行使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兼具地方特色与民族情怀的路径。围绕“展览”构建双向联动体系:以常设展夯实认知基础,同时以跨区域合作打破地域壁垒,创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与云南楚雄、湖北恩施、内蒙古阿拉善等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深化合作,打造系列交流展览,搭建文明交融桥梁。
通过“滨州历史文化陈列”“孙子文化展”等常设展览系统梳理地域历史脉络、深入解读黄河文化基因,让公众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逐步建立中华文化局部与整体关联性的认知,为后续民族文化交流铸牢情感与认知根基。同时还与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进行通力合作,如与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联合举办“多彩阿拉善——蒙古族民俗文物展”,依托百余件文物展现当地各民族交往融合、多元一体化的历程,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见证;同步带去“黄河之水天上来——历代黄河舆图特展”,以黄河为纽带串联滨州与阿拉善的共鸣,彰显黄河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力量。与湖北恩施州博物馆联合打造“衣被天下——蓝印花布西兰卡普联展”,以黄河三角洲蓝印花布、土家族西兰卡普两项非遗为切入点打造可观可互动的展览,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些展览不仅丰富了两地群众精神生活,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促进了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滨州市博物馆的实践为中小型博物馆
提供了新经验
滨州市博物馆的探索为全国中小型博物馆提供了三点经验。首先,以资源互补的合作模式突破地域限制与馆藏局限,联合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策展,实现“1+1>2”的文化传播效应,缓解了中小型博物馆馆藏资源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其次,坚持“见人见物见故事”原则进行多维叙事的内容构建,既挖掘本地文化、非遗资源,又联动呈现民族地区文化精华,形成“多元一体”的叙事闭环,让展览更有深度与温度;第三,结合手工体验、数字技术等手段进行沉浸互动的传播策略,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强化文化认同的情感联结,提升展览的传播效果。
展览是博物馆传播文明的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新时代中小型博物馆需要立足职能定位,积极与各地民族博物馆合作,打造有温度、深度、广度的展览,用心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各民族群众在区域文化交流中增进认同,在情感共鸣中凝魂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