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博物馆功能正经历深刻转型,逐步从传统的文物收藏与保护机构,演进为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文化枢纽。这一转变催生出以文化IP为核心的运营生态,使得博物馆文创工作在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公众期待的多重推动下,形成发展热潮。
山东博物馆自2016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以来,不断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驱动,积极探索文化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模式,逐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大文创”工作体系,走出了一条资源活化、品牌塑造、跨界融合、服务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推动海岱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博物馆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深挖馆藏资源,
构建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的文创开发体系
文创产品的生命力根植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准确表达。山东博物馆文创开发坚持“学术立馆”原则,依托明代服饰、现代水墨画、山左明清书画、古代石刻艺术、古代铜器、鲁绣研究传承和自然生态多样性以及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文创开发等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工作,系统开展文物价值阐释与文化符号提取。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的推动下,山东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在厘清其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剖析其背后蕴含的礼制观念、生活美学与工艺智慧,为文创开发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山东博物馆将文化文物资源的历史深度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实现了文创产品的内涵升级。同时,山东博物馆的文创开发工作不再局限于产品设计环节,而是前移至展览策划与教育推广中,积极联动藏品、陈列、宣教等部门,主动参与到展览、研学活动的策划和实施环节,促进资源从“库房和展厅”向“市场”的转变,实现“见产品即识文化”。
立足观众需求,
打造多维度、沉浸式的文化消费体验
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佳品之所以能迅速俘获人心,在于其精准把握住了时代审美与消费心理的内在联系。随着公众文化需求从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转变,山东博物馆将文创体系与公共服务有机结合,以“系列引领、分类实施、组合创新”为原则,构建起覆盖多元场景、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消费矩阵。在实体产品层面,山东博物馆以“鲁博文创”为核心品牌,已开发“钺来越好”“古韵配饰”“此刻华夏”“鲁博食堂”“鲁王之宝”“衣冠大成”等九个产品系列。产品类型涵盖家居生活、日用办公、旅游礼品、服饰配饰、餐饮食品等11个品类,产品数量总计1700余款,销售额超千万元。这些产品不仅注重文化表达的准确性,更强调实用功能与情感联结。在服务体验层面,山东博物馆通过空间改造与业态整合,构建了“一心两区四点”的公共服务矩阵:“一心”即餐饮文创中心,提供具有齐鲁特色的文创产品与轻食茶饮;“两区”为博物馆书店与随展文创专区,集中展示销售图书与随展文创产品;“四点”则包括老字号非遗体验区、百工万物学塾、鲁绣技艺展示区与文物修复观摩点,通过非遗技艺演示、手工实践课程、修复师讲解等活动,使公众在参与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一布局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商店的模式,将文化消费嵌入参观动线中,形成沉浸式、互动化的文化体验场域;在数字化创新方面,山东博物馆联合国内头部数字创意科技企业,共同启动近4000平方米的“南北极探索中心数字体验项目”与“山东博物馆数智文化展厅”两大数字化项目,在拓展展教方式的同时,衍生出数字文创、互动游戏、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新型文创形态,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转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助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拓展跨界合作,
构建以IP授权与品牌联名为核心的运营生态
博物馆不应孤立于经济社会之外,而应主动破圈、广泛融合。跨界融合不是简单的行业相加,而是不同领域间深度交织、彼此赋能,创造新的价值空间。山东博物馆着力发挥馆藏文化文物的资源优势,加强省内文化单位之间的协作共享,加大与社会机构、文旅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力度,打造知名品牌联名和文化活动,提升自身品牌层次。近年来,山东博物馆携手新华网、济南马拉松、山东航空、银座集团、腾讯公益等合作伙伴,开展诸如推出主题形象、品牌联名等形式的合作,横跨体育、商业、出行等领域;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授权管理方面,山东博物馆与山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围绕文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展开深度合作,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融合的新路径,助力打造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山东博物馆与济南凯宾斯基酒店举办“‘凯’启回家之路——山东博物馆贺岁年画展”,打造“旅游+艺术+文化”的融合文化惠民新形式。通过与不同企事业机构的合作与授权活动,该馆构建了以自身及所属品牌为核心的“鲁博模式”,实现了提升品牌层次、突破圈层发展的目标。
创新传播方式,
塑造地域文化品牌与提升全国性影响力
作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山东博物馆注重通过文创讲好山东故事,以地方特色为切入点,围绕山东博物馆深厚历史底蕴、馆藏资源特色,打造鲜明的“鲁博文创”品牌,提升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影响力。今年1月,山东博物馆成功举办“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文创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其间推出“鲁博食堂”系列毛绒文创产品,通过齐鲁在地文化IP的打造和品牌故事的内容传播,增强自有文创产品的情感连接。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山东博物馆的文创精品亮相山东代表团驻地,成为两会期间展示齐鲁文化魅力的“鲁博名片”。同时,山东博物馆不断探索“让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4月,山东博物馆先后亮相第十三届澳门国际旅游博览会和第二十二届香港国际授权展,通过“文创+研学”与“文化IP授权”双轨并行,持续加快IP品牌建设步伐,健全文化内容与商业机制融合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
以用户导向推动产品迭代与服务优化
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的过程。山东博物馆始终重视用户反馈的收集与分析,通过线上线下建立在线调查、社交媒体、产品售后服务等多个反馈渠道,确保用户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需求洞察—产品开发—市场检验—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其中,含有近三千人的十五个高黏度“粉丝群”,网罗了众多“鲁博文创”的忠实爱好者。通过主动建立的沟通机制,“鲁博文创”进一步增强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建议,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为文创产品的迭代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通过上述实践,山东博物馆在文创开发、多域融合与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先后获评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最佳展示奖金奖。相关文创系列产品荣获2024年全国文化创意产品宣传展示活动“设计美学案例”、山东省精品旅游文创设计大赛一等奖、山东省博物馆文创产品一等奖、“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等奖项,“鲁博文创”品牌的美誉度和满意度不断攀升。更为重要的是,山东博物馆通过文创融合推动了自身功能与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收藏展示机构,升级为文化资源的整合者、创新实践的引导者与区域文化的传播者。
未来,山东博物馆文创工作将以完善体系建设为目标,持续推动以文化文物创意产品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文创的融合、创新与实践,让山东的故事走得更远、传得更久。
(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