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滨,琼海潭门千年渔港旁,一座承载着海洋文明、守护着南海历史脉络的南海之舟——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静静矗立。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海博物馆不仅珍藏着无数记录南海历史的珍贵文物,更以创新为笔,将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文创产品,让南海文化跨越时空,走进大众生活,书写着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篇。
建库筑基:搭建文化创意资源“数字宝库”
早在2018年开馆之时,南海博物馆就意识到文创开发,资源是根基。为破解馆藏元素提取难、利用效率低的问题,2019年着手搭建文化创意资源信息数据库,为文创产品研发筑牢“数字基石”。该数据库采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清晰划分三大资源层级,一级资源聚焦馆内重要及特色馆藏,二级资源围绕海洋及南海重要特色,三级资源深挖海南岛本土特色,让每一样文化元素都可查、可提、可用。
依托这座“数字宝库”,文创团队精准挖掘和提取核心文化元素,开发出“南海识贝”“华光礁I号”“南海礼物”“耕海牧渔”“海上丝绸之路”“深蓝宝藏”六大系列超1000余款文创产品,种类丰富,从文具、饰品、家居用品到美食等,全方位满足不同需求。这些产品不仅承载着鲜明的南海文化印记,更成为可携带、可使用、可赏玩、可传播的“微型文化载体”,让南海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大众。
跨界破圈:探索传统美学当代转化新路径
南海博物馆打破文化与生活的壁垒,从场景融合、产业联动、技艺传承、科技赋能等多个维度,探索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让文创产品既富含文化底蕴,又能精准匹配大众日常需求。
南海文化展示新窗口。南海博物馆与中国邮政以“南海文化+邮文化”为核心,携手共建南海文化主题邮局,通过创新形式展现南海历史,给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南海、传递文化的新窗口,让文化传播融入日常场景。双方围绕南海博物馆6号展厅的“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联合开发了邮票、明信片、集戳本等特色邮品。更具创意的是,设计打造了以深海出水文物——明珐华孔雀蓝莲池纹梅瓶为原型的特色邮筒,搭配海洋场景画面,一经亮相便成为游客打卡留念的热门标志。许多游客在此写下祝福,贴上文物主题邮票,将对亲友的祝福以及这份承载着南海文化的情谊投入文物邮筒,跨越山海邮传四方。
博物馆IP助农兴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南海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IP+乡村产业”的融合模式,将文创开发与助农增收紧密结合,推出了极具特色的“春风里套装”,将文化与物产两方面创新融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统一。
文化层面,套装黑檀木盘缠枝花卉纹香盒、影青盏茶具,是以南海博物馆馆藏“宋・青白釉缠枝花卉纹粉盒”“宋・影青花口斗笠盏”为原型设计,还原宋代瓷器的雅致美学;物产层面,套装收录了改良自苏东坡千古名方“雪中春信”的盘香,以及产自五指山水满乡的优质红茶,您可以焚一炉雪中春信,泡一壶水满乡红茶,在氤氲香气与醇厚茶汤中,细细品味苏东坡谪居海南时的故事。
“春风里套装”的推出,不仅让乡村物产拥有了文化附加值,更帮助村民拓宽了市场和销售渠道,切实落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要求。凭借独特的文化创意与社会价值,该产品成功获评2024年度全国文创产品宣传展示活动“十佳案例”,成为文创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非遗椰雕焕发南海新韵。海南椰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让非遗技艺与南海文化深度融合,更好地传承下去,南海博物馆主动携手海南椰雕代表性传承人,开启“非遗+文创”的创新探索,以南海文化元素为核心,将展览内容、馆藏文物、海洋特色等融入椰雕设计,打造出椰雕摆件、收纳盒、装饰画等一系列实用又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椰雕的天然质朴,又融入了南海历史文化的底蕴,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通过文创产品了解海南非遗的独特魅力。
科技赋能文创新玩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南海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创+科技”,用科技手段为文化传播开辟新路径,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创体验,让逛博物馆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在线上体验板块,南海博物馆在保留馆藏文物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转化为数字产品,推出以南海出水文物和外销艺术品为主的数字藏品,游客通过线上平台即可收藏“数字文物”。在现场体验方面,一是紧跟盖章热潮,推出拼图盖章套盒及套色印章自动售卖机;二是引入冰淇淋无人车,开发以博物馆建筑为原型的冰淇淋,让游客品尝美食的同时实现打卡愿望;三是打造3D打印机,游客可现场定制打印海豚、螃蟹、章鱼等海洋生物模型,将可爱的“南海精灵”带回家;四是推出AI旅拍照相机,运用高清图像处理、三维建模及人工智能算法,将馆藏文物、展览资料转化成用户可体验的拍照背景,打破了传统逛馆拍照的局限,解决了博物馆内人头攒动、光线昏暗导致的拍照难题,让每一位游客的打卡照片都能轻松“出圈”;五是推出AR眼镜探索体验包,通过AR视觉识别、定向语音指令以直观易懂、动态演示的形式让用户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增进知识吸收,增强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还同步配套了AR探索手册、纪念盖章卡等互动体验产品来进行趣味打卡互动、留念收藏。
此外,南海博物馆还开发了AR冰箱贴、AR纪念章、AR盖章本等混合型数字产品,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触发AR动画场景或360度的文物3D模型,实现“虚实结合”的文化体验。
舌尖上的南海文化。为进一步拉近文化与大众的距离,南海博物馆跨界美食领域,将文物美学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可品尝”的文创美食。有以《郑和航海图》中记载的沿线国家风味打造的丝路咖啡,有以文物入馔、赏食双绝的文创月饼,也有以深蓝宝藏为主题的系列白酒,还有文创雪糕、海洋贝壳酥、曲奇等产品,每一款产品不仅造型独特口感出众,更成为传递南海文化的“味觉载体”。
此外,在“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展出期间,南海博物馆还将娘惹文创美食引入馆内南海餐厅,并特别推出以展览文物为原型的娘惹花砖面包片,让游客在参观展览后,能通过美食进一步体验娘惹文化的独特韵味,不仅丰富了餐饮体验,也拓展了文创的边界。
数字赋能文化传播。除了实体文创与科技体验,南海博物馆还发力数字内容创作,推出系列博物馆表情包,让文化传播更具趣味性与传播力。先后设计了“有贝而来”“东坡在海南”“深蓝宝藏说”“瑞兽诗词大会”系列表情包,将南海贝类、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场景、深海文物、瑞兽祥禽文物等元素,转化为生动可爱的卡通形象。这些表情包涵盖日常问候、趣味互动等多种场景,用户在社交聊天中使用,既能传递情感,又能让文化传播“轻装上阵”,潜移默化地融入大众生活。
创新启示:传统美学当代转化的“南海经验”
南海博物馆的一系列文创探索,为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深挖文化脉络与美学特质,从文物、历史、地方特色等资源中提取核心元素,确保文创产品“有根可寻”;更要坚持“贴近生活”,找到文化与当代人生活场景、情感需求的共鸣点,让博物馆文物“走出展柜”,走向大众的生活日常。
未来,南海博物馆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力,探索更多“文化+”的融合路径,让南海文化和传统美学的魅力持续绽放,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多“南海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