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文物工作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对加强文物保护、规范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合理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文物与博物馆行业推进综合管理、开展业务工作、发挥功能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作为西北地区、黄河与“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甘肃省博物馆(简称“甘博”)以持续有力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为契机,切实担负起保护和有效利用文物资源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创新精进博物馆职能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文物和博物馆事业开拓创新、稳步前行。
加大文物收藏保护力度,
筑牢文物安全坚实防线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了文物工作方针和文物工作要求,其中文物保护均被置于首位,正是基于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一特殊性。目前,甘博拥有藏品资源近8.9万件(组),其中,文物藏品6.7万件(组)。长期以来,甘博始终将文物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标准和制度规定,持之以恒做好藏品的征集、鉴定、管理和保护工作。通过采集、征集、捐赠和移交等渠道,结合展陈需要,不断强化彩陶、丝绸之路遗珍等馆藏特色;协助执法、司法部门每年完成万余件涉案文物鉴定,助力打击文物犯罪;严把文物进出境审核关,切实守护文物进出境安全。同时,依托彩陶、纺织品、金属等文物保护基地,扎实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施多项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项目,及时对病险文物进行保养修复,减少自然灾害对文物的影响,加大文物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引用新技术、新设备,增强文物病害监测、评估和控制能力;申报获批文物保护修复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文物保护省级地方标准,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加强馆藏文物价值挖掘,
推动文物创新活化利用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要实现文物的合理、有效利用与藏品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全面深入开展藏品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是基础。
近年来,甘博立足区位优势和藏品特色,持续加大藏品研究阐释力度。制定了《甘肃省博物馆首批“重点规划工作项目”实施计划》,整合力量成立雷台墓出土文物、彩陶、革命文物等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围绕文化交流交融,发挥科研项目带动引领作用,强化文物基础研究和文物承载的黄河文明、丝绸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专题研究,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背后故事,探索原委、厘清细节,为打造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提供实证依据;完善学术科研奖励机制,编制《优秀学术成果系列丛书出版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修订学术科研成果认定、奖励和项目管理相关办法,鼓励业务人员多出学术精品;积极搭建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丝路菁华 交流互鉴”系列学术研讨会,配合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兰州举办国内首个彩陶文物鉴定研究培训班,承办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西北四省(自治区)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人员内部考核和“甘肃全省文博单位专业人员中国古代玉器鉴定研修班”,每年邀请10余位国内和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主题学术讲座,组织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共研、共享、共进的学术氛围。
广泛拓展文化阐释途径,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要求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基于扎实的科研工作,甘博聚多方合力,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和文创开发资源,在业务工作中突破创新,不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是构建品牌展览体系,以展览强化地域文化标识。深化省际、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丝绸之路、黄河文明、秦汉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策划推出精品原创展览;创新联合省、市、县三级博物馆打造“甘肃·让文物活起来”和“国宝省亲”品牌展览体系,多次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文博行业热门展览及陈列展览精品奖。同时,多次承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年展、“丝绸之路”主题文物展,多角度、全方位阐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将原创展览推介至全国多省(市)展出和省内多地巡展,基于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果,将“丝绸之路文明”“金城揽胜图”等数字化展览送出国门,实现甘肃文化、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不断扩大甘肃文化和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二是建成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及公民素质教育“终身课堂”。深化“馆校共建”合作机制,联合共建学校成立“文博班”,每年平均进校园开展馆校共建课程100次以上,参与师生近万人;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和青少年教育项目库,成功打造“百名儿童探索中华文明”、沉浸式互动情景剧体验等品牌活动项目和“我在甘博修文物”“丝路学史大课堂”等特色研学旅游项目;2022年开始,将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拓展到香港地区,增进其对中华文明和丝路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每年还以流动外展、科普讲座等形式开展“四进”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三是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文创带动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研发“神马来了”“绒化博物馆”等系列文创产品400余款,多次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中斩获奖项。2022年,“马踏飞燕”文创玩偶火爆出圈,被评为年度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2024年,“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文创产品同样火爆,成功打造文化创意复合空间——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引领文旅消费需求新方向;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估中,甘博被评定为“一级”。
四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力量,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到线上。丰富“云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建成并不断完善“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突出文物数字共享、文化产品线上体验和文博信息宣传,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年度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策划制作并广泛宣传反映藏品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短视频,联合多个平台开展各类公益直播,有效延展博物馆文化传播范围;开发微信应用小程序、文物数字化手册、文物节气海报、文物日历、文物表情包等融媒体产品,实现个性化的文博资源在线共享;探索博物馆文化与电竞娱乐相互赋能途径,参与游戏开发、承办电竞比赛,将博物馆文化元素植入游戏之中,唤起年轻观众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多元传播方式,有效提升了甘博自媒体平台传播力、影响力和文化宣介能力,进一步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的丰富与范围的拓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甘肃省博物馆将以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为契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线,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文物有效利用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更好地担负起服务广大人民、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甘肃省博物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