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连日来,抗美援朝纪念馆携原创展览“一部英雄史 赓续中华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专题展,走进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展览以其独特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历史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该展览以“为祖国而战”“为信念而战”“为和平而战”为脉络,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集体为主线,精心选取并介绍了75个具有代表性的英雄集体的光荣事迹,通过数百幅珍贵历史图片、翔实的文字图表,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兵种部队英雄集体的卓越战功,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为和平而战的优秀传统,立体化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而光辉伟大的岁月,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战场,感受志愿军将士惊人的意志。
从课本到眼前:历史有了温度与面孔
这部从抗美援朝纪念馆“走”出来的英雄史诗,正以一场场接地气、动心弦的展览,将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递到新一代接班人手中。各校展览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对于小学生而言,“抗美援朝”或许是课本上一个宏大的词汇,但在巡展现场,它却成了志愿军战士用过的斑驳搪瓷杯、写满家国真情的泛黄家书,以及还原“冰雕连”场景的逼真光影。
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或凝神细观、或低头沉思、或小声交流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惊天一跃、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的钢铁意志、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英雄的形象通过展览变得无比鲜活、高大,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孩子们说:“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眼前真切的场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深刻理解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由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从感动到思考:青春找到精神的“锚点”
在高中生与大学生群体中,展览引发的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以前觉得‘牺牲’‘奉献’这些词有些遥远,但看到很多烈士牺牲时不过十八九岁,与我们年纪相仿,却已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支撑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学生在班级讨论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是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让我深思,我的青春应该在哪里发力?”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十分动容,“志愿军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薄的衣物与装备精良的敌人作战,并赢得了胜利。这不仅是军事史的奇迹,更是一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的意志力胜利。这种意志,对我们今天攻克学术难题、面对未来挑战,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观展到行动:精神的接力与赓续
展览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结,阐释了“能战方能止战”的深刻哲理。此次巡展并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展览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师生们的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学校负责人普遍认为,这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主题教育展览,大大丰富了学校德育和国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效果远胜于简单的课堂说教。它让凝固的历史鲜活起来,其宗旨在于开展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学校以此巡展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延伸活动:组织主题班团队会、开展“我心中的英雄”演讲比赛、撰写观后感、创作主题书画等,将观展的瞬时感动转化为持续的教育效果。一位中学班主任观察到一个细节:“参观展览后,班级里抱怨学习累、跑步苦的声音明显减少。孩子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眼神里多了一份沉静和坚定。”这些生动、直观、沉浸式的体验,深深植根于同学们心田,引发他们思考:如何将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答案就在脚踏实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让展览走进校园,就是希望广大学生与英雄进行一场‘面对面’对话。我们欣喜地看到,英雄的精神在他们心中扎了根,并正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这充分证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
烽火岁月已远,英雄浩气长存。这场行走在校园里的英雄史诗展览,正如一座移动的精神桥梁,连接着历史与未来,让中华魂在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中继续奔流不息、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抗美援朝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