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潍坊“博物馆之城”建构模式与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宝垒

潍坊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馆藏可移动藏品51.9万件(套),南部山区有首开中国长城建筑史先河的齐长城,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历经两千多年历史沧桑,是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2021年10月,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山东省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青岛、淄博、潍坊、济宁四市为首批“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城市。2022年4月,潍坊市委宣传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促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博物馆之城”建设重点任务,发布了《“博物馆之城”建设宣言》,全面开启潍坊市“博物馆之城”试点建设。此外,《潍坊市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单独成章,从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可移动文物征藏与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潍坊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潍坊市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  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奖励补助办法》,与潍坊市教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以及印发《推进“博物馆+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年来,在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潍坊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地方实际并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

以新理念合理调配空间布局,

强调均等性

一定数量的博物馆在城市市域内的分布情况,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基础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博物馆之城”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潍坊“博物馆之城”核心区内现有潍坊市博物馆、潍坊报业博物馆、潍坊麓台文化博物馆等30座博物馆,人口约251万,平均每8.37万人拥有1座备案博物馆。加上扩展区,潍坊总人口930万,备案博物馆82家,平均约11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基本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约12万人一座博物馆)相当。致力于实现城市区域内市民能够在15分钟步行圈内找到1座博物馆,在乡村每个村庄都能有1个类博物馆的目标。

尽管前期建设的博物馆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博物馆之城”均等化发展的要求。为此,潍坊在加快备案博物馆建设步伐的同时,大力发展类博物馆。所谓的类博物馆,就是指虽然在展览面积、藏品等方面未达到国家备案博物馆标准,但它已具备展示与教育功能,能够在开放时间、内容、空间分布上对备案博物馆进行有效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目前,潍坊市已经公布了两批4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但类博物馆的实际数量尚不明确,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积极开展全面普查工作,力求摸清底数、建立清单,并指导那些具备条件的场所逐步纳入“博物馆之城”的体系之中。

另外,潍坊市还把城区内具有游览价值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街巷肌理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也一并纳入“博物馆之城”建设范畴。这些珍贵的遗产本身就是一座座活态博物馆,诉说着城市的过往。潍坊作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正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辖区内的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支撑力量。目前,十笏园、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陈介琪故居、郭味渠故居、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等已被开辟为博物馆或类博物馆,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并作为城市游览节点纳入博物馆游线路,实现了室内展览与建筑美学的巧妙融合。

“博物馆之城”不仅包含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历史建筑等具象的场所与区域,还要在城市道路、公园、住宅外立面等规划中融入文化遗产元素。潍坊市在这一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在北海路路灯设计上融入当地风筝文化元素,在各个街边公园增加了展现潍坊历史故事、文化名人等雕塑或雕塑群。通过这些方式,在彰显潍坊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文物底蕴的同时,使“博物馆之城”真正成为潍坊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博物馆之城”的魅力。

此外,潍坊还通过流动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在时空维度上进行补充。流动博物馆可以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那些博物馆分布较少的区域,为当地居民带来丰富的展览。数字博物馆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浏览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之城”的服务范围。

落实奖补资金,

强化经费保障

从2018年开始,潍坊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国有博物馆运营补助。2021年对潍坊4家入选三级博物馆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奖励。2022年开始,潍坊市优化博物馆运行奖补办法,实行动态化星级管理,同时将奖补范围扩展到未纳入国家、省免费开放补助名单的国有博物馆以及市级认定的乡村博物馆。奖补资金也实现了逐年增加。安丘市还通过有偿低价划拨土地的方式为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为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场馆建设用地探索新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建设文博场馆,

强化长效机制

近年来,潍坊对潍坊市博物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等单位的消防、安防、展陈等方面的硬件进行提升,不断优化文博场馆。同时加快县级博物馆新馆建设。临朐博物馆新馆已于2022年启用,全面开放;2023年5月,青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社会好评如潮,已成为远近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观众280余万人次;昌邑博物馆新馆基建完成,正加紧内装;安丘博物馆新馆、昌乐博物馆建设也紧锣密鼓,这都为潍坊“博物馆之城”建设全新赋能。

为破解编制部门批复独立法人单位难的瓶颈,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其他行业行政部门探索行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新机制,有效解决了临朐山旺地质公园博物馆、英美烟公司旧址博物馆、报史博物馆等多家行业博物馆的设立备案问题。为给广大博物馆举办者纾困,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第三方,从博物馆展览策划、备案文本编写等方面进行帮扶,直至博物馆备案获批。目前已帮扶20余家博物馆举办者向省文旅厅备案。为充分调动博物馆从业者的积极性,激发内在活力,开展了全市博物馆系统“五个十”评选活动,评出“十佳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十大精品陈列”“十佳社教案例”“十佳博物馆讲解员”。出台《潍坊市历史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潍坊市历史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开展了第一次、第二次历史文化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并发放奖励,有力推动了博物馆各项业务开展,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革命场馆建设,

有力传承红色基因

近年来,潍坊市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先后投资建成了昌邑全武红色文化博物馆、红高粱抗战纪念馆等30余个红色主题展馆,全力打造了“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等一批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淌水崖水库事迹陈列馆等被公布为首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教学实践基地。

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下,潍坊市已精心策划举办130余个红色主题展陈,接待观众近千万人次。同时积极推动打造革命文物网上展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一批革命场馆纳入国家红色基因传承平台。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活动、“潍心向党  强国复兴有我”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红色文化作品创新创作传播大赛等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自觉传播红色文化、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教育的氛围。

此外,注重加强革命场馆、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与党史、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文物博物馆机构、高等院校的协同研究,聚焦重大课题,形成一批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20项红色文化主题研究课题列入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批红色研究课题被评为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优秀课题。

(作者单位: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