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为钥
——解码“生命驿站”特展中的史前瞬间与展陈匠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薛航

9月26日,山西博物院联合山西榆社化石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山西自然博物馆倾力打造的“生命驿站——榆社化石发现百年特展”开展。作为纪念榆社化石学科发现百年的重要学术与科普实践,展览以“发现・解码”“探索・见证”“保护・永恒”为脉络,将山西榆社这片“世界古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中沉睡数百万年的生命遗存唤醒,系统铺展地球演化进程中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兴衰史诗。

一场高质量的临时展览,是学术价值、展陈艺术与公众认知的深度耦合。为实现这一目标,展览筹备组历时半年有余,对每一件潜在展品进行学术甄别与价值评估,通过跨馆协作积极组织借调,以确保展陈内容兼具科学性与丰富性。作为本次展览的形式设计负责人,笔者始终以“让化石说话,让历史可感”为核心目标,从展厅空间叙事的整体布局,到立面设计中对“生命驿站”主题的视觉呼应,再到展品定位的精准测算、摆放固定的安全与美学平衡,以及辅助陈列品的创意表达,均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尽管受经费、周期等客观因素限制,展览形式设计仍存缺憾,但每一处细节的打磨,皆承载着对古生物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传播使命的坚守。

化石甄选:

从“其貌不扬”到“史前史诗的切片”

展览筹备阶段的榆社化石博物馆调研,是一次“于平凡中见不凡”的学术发现之旅。在当地展厅核心区的独立展柜中,一件借调名单标注为“剑齿虎头骨和鬣狗头骨”的展品,初看之下远不及剑齿象化石的庞大体量、鹿角化石的鲜明特征那般夺目,简单的文字标注更未能彰显其独特价值。

经过榆社馆方同事的讲解,这件化石的非凡意义逐渐浮现在我眼前:它并非两件孤立头骨的简单陈列,而是剑齿虎与鬣狗——两种顶级猎食者——头盖骨相互叠压、咬合的“动态遗存”。剑齿虎标志性的獠牙深深嵌入鬣狗颅骨:左侧獠牙穿透眼眶深处,右侧獠牙扎入上腭骨,即便下颚骨已缺失,獠牙嵌入的角度与深度仍精准定格了史前猎杀的激烈瞬间。

这一遗存恰似《琥珀》中蜘蛛捕猎昆虫的经典场景——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将转瞬即逝的生命动态永久封存。推测而言,或许是泥石流的裹挟,又或是山体滑坡的掩埋,抑或二者搏斗中共同坠入沼泽,让这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在生死角力的巅峰时刻被定格为“化石标本”。凝视化石,仿佛能穿透数百万年的时光:剑齿虎对猎物的“志在必得”,即便环境剧变仍不松口;鬣狗陷入绝境的“最后挣扎”,半个头颅被咬合的绝望感,皆通过骨骼的形态传递而来。

尽管地质沉积的重力挤压导致头骨略有变形,但整体结构完整度极高:剑齿虎的门齿与剑齿特征鲜明,为物种辨识提供直观依据;鬣狗头骨虽前缘缺失、齿列不全,却仍为研究其生理特征与生态位提供了关键线索。相较于其他展品带来的“认知冲击”,这件化石更能引发“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它不是静态的骨骼,而是史前生态系统中“生命互动”的鲜活切片。如何让这枚“镇馆之宝”的价值被充分感知,成为展陈设计的核心命题。

辅陈创新:

以科学严谨性诠释“生命互动的密码”

展陈设计的本质,是搭建“化石与观众”之间的认知桥梁。为解码这件化石中蕴含的“生命互动密码”,我们首先考虑通过复原模型重现场景——榆社化石博物馆原有的剑齿虎追逐鬣狗动态场景,虽为展品配套设计,却因空间限制与设计偏差,未能精准呈现“伏击猎杀”的核心逻辑:动物躯体追逐角度过大,眼神未形成聚焦,而且无法体现剑齿虎“突袭咬合头骨”的科学行为特征。

为确保复原的学术严谨性,我们系统梳理了剑齿虎捕猎行为的研究成果:作为大型猫科动物的近亲,剑齿虎以“潜行伏击”为主要捕猎策略,直接咬合猎物头骨的形态,意味着它完全规避了鬣狗的察觉,以极速发起攻击——这与“追逐捕猎”中撕咬喉咙的行为模式截然不同。基于这一结论,原模型场景的调整空间明确,但咨询制作公司后发现,定制科学复原模型的费用与周期,远超本次临时展览的预算与筹备时限,该方案被迫搁置。

随后,写实绘画的方案进入视野——无论是传统油画还是数字艺术,均能生动呈现我们想表达的历史场景。在与专家咨询过程中,学界对化石瞬间的解读分歧浮出水面:部分学者认为是“猎杀进行时”,也有观点提出是“猎杀后携带猎物”。若以单一解读的写实绘画呈现,既可能引发学术争议,也违背了展览“客观传递科学认知”的原则。

最终,决定以“形态诠释”为核心,绘制矢量示意图:不追求场景的艺术化渲染,而是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精准还原头骨比例与咬合关系。绘制过程中,严格参照剑齿虎与鬣狗的头骨复原图谱,确保剑齿虎下颚最大张开角度、獠牙嵌入位置与化石完全一致;通过色彩区分头骨与身体轮廓,清晰标注骨骼结构;整体色调融入展厅主题色系,实现视觉统一性。这幅示意图的核心价值在于“中性呈现科学事实”——无论学界对“瞬间性质”的解读如何分歧,骨骼咬合的形态是客观存在的,观众可通过示意图对照化石,自主理解“生命互动”的细节。

展览开幕后的反馈印证了这一设计的有效性:观众借助示意图,能快速捕捉“獠牙嵌入眼眶”“下颚咬合范围”等关键信息,甚至引发对“史前食物链结构”的深度思考。这种“以科学严谨性为前提”的辅陈设计,既规避了学术争议,又最大程度激发了观众的探究欲,实现了“从认知到思考”的深度引导。

应急破局:

以务实智慧守护“展陈的核心价值”

临时展览的筹备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挑战。就在展品启运前夕,运输公司传来的消息打破了既定计划:剑齿虎头骨和鬣狗头骨化石展品在原展柜中固定的金属支架无法拆卸,运抵山西博物院后,将失去“站立展示”的支撑条件。

这件化石的物理形态,决定了展示方式的唯一性:地质挤压导致头骨呈“红砖式”垂直扁平状,底部骨骼结构不规则,无法自主站立。若采取平躺放置,不仅“獠牙嵌入”的核心特征会被遮挡,观众更无法感知“咬合互动”的形态,展品的学术价值与情感冲击力将大打折扣——这不仅是展陈效果的缺憾,更是对文化遗产传播使命的辜负。

此时,已无时间重新定制金属支架:展品运输与现场施工同步推进,需统筹现场施工管理,无法抽身赴榆社进行精准测量。面对困境,只能优先保障展品安全运输,待其抵达展厅后再寻解决方案。

展品运抵当日,距离展览开幕还有三天。我们立即协调团队开箱,在运输师傅的协助下确定展品展示姿态,随后我们精准测量底部支撑点位置和尺寸,最终确定采用亚克力材质制作“U”形底座——该材质加工周期短、承重性能稳定,且透明特性不会遮挡展品细节。设计图纸完成后,立即发送至合作工厂加急制作,同步准备软胶垫用于保护,防止骨骼和坚硬的亚克力直接接触。当亚克力底座送达展厅并完成安装,化石终于以“站立姿态”呈现:獠牙嵌入的细节清晰可见,“生命互动”的瞬间完整传递,展陈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

展陈启示:

于细节处见“文化遗产的传播初心”

当现代展览愈发依赖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本次“生命驿站”特展的筹备实践,让我对“展陈的本质”有了更深层的思考:炫酷的科技手段能提升观展体验,但无法替代“对展品细节的深度诠释”——展览的核心价值,在于让观众读懂“化石背后的生命故事与地球历史”。

这件剑齿虎和鬣狗的化石展品,从甄选、辅陈设计到应急破局,每一个环节的决策,皆围绕“让科学价值可感、让文化意义可触”展开:它不仅是一枚骨骼标本,更是榆社地区上新世至更新世生态系统的“活档案”,是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物种互动”的“时间胶囊”。展陈设计的每一处细节打磨,都是对“守护地球记忆、传承生命文明”使命的践行。

临时展览的生命周期有限,但它所传递的“科学精神”与“文化敬畏”是永恒的。当观众驻足于这件化石展品前,通过示意图读懂獠牙嵌入的细节,联想到史前生态的互动关系,进而思考“生命与环境的共生逻辑”,展览的深层意义便已实现——这便是细节诠释的力量,也是我们文博人用展陈设计实践文化遗产传播的初心所在。 (作者单位:山西博物院)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