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春秋归长河
——三门峡第一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清丽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每一座博物馆的诞生都有着各自的时代机缘。河南三门峡第一座博物馆的问世,正是与宏大的国家战略深度交织。

缘起黄河大治理:考古之光点亮文明坐标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成为国家大计。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临黄河视察,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确定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配合工程建设,由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队长夏鼐、副队长安志敏的带领下,分成若干分队和小组,对豫、晋、陕、甘等沿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在三门峡,考古队员们辛勤地在黄土地上耕耘,寻找历史的痕迹。1956年冬,由河南考古队队长林寿晋带领的发掘小分队(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5名人员和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2名人员组成),在三门峡上村岭湖滨火车站建设工地发掘了一座编号为1052的大墓,出土文物970件,其中两件铜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的铭文,考古工作者据此推断这里可能是“虢国”的墓地所在。次年在这座墓的周围进行大规模发掘,清理了234座墓葬、3座车马坑和1座马坑,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这次丰硕的考古成果是新中国田野考古史上的重要考古成就之一,填补了两周之际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断代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出土的3座车马坑中,有一座埋有5辆车10匹马的车马坑(编号1727)保存得比较完好。1959年7月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到三门峡视察工作,在参观过1727号车马坑后,建议将此车马坑予以“原物、原状、原地”保护,建立车马坑博物馆。这一提议如金石之音,为三门峡首座博物馆的诞生埋下了基石。

筚路蓝缕建馆路:从油毛毡房到文化地标

1959年8月,虢国车马坑由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移交三门峡市文教局管理,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也开始了曲折的建馆历程。

守护初章:与风雨烟尘的博弈(20世纪60至70年代)

虢国车马坑移交地方管理后,起初仅以临时油毛毡房遮蔽。但由于四周没有排水设施,每当下雨时,雨水便顺着缝隙渗入坑体,车马遗迹在潮湿中霉变;紧邻的湖滨火车站,蒸汽机车喷出的烟尘以及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多种有害成分的蒸汽,如无形杀手侵蚀着文物表面;列车通过时产生的巨大震动波,更让车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三门峡市文教局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请求给予文物保护资金支持。

1963年,文化部拨付专款,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三门峡市文教局迅速行动,开启了首次系统性保护工作:一是为车马遗迹定制“透明铠甲”,阻隔灰尘与有害气体;二是将油毛毡房升级为石棉瓦顶的砖木结构保护房,并在四周修筑排水沟,让“文物居所”告别漏雨困境;三是在车马坑四周建起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高2.5米的青砖围墙,圈出专属保护空间;四是在铁路一侧深挖5米的防震沟,填入砖砌体并覆盖水泥板,如一道“减震屏障”削弱火车震动。

这次保护工作完成后,不仅有效保护了车马坑遗址,而且使车马坑的面貌大为改观,成为当时三门峡市重要的参观接待点。1963年6月20日,虢国车马坑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1966至1976年,虢国车马坑建馆事业陷入停滞,尽管接待了一些重要客人,但整体发展举步维艰,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破茧成蝶:从遗址坑到“袖珍博物馆”(20世纪80至90年代)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三门峡的各项事业也焕发出新的生机。1980年2月,三门峡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虽然人员少,经费紧张,但大家满怀热情,决心重振虢国车马坑的建馆事业。

在当时文管办主任许永生的带领下,虢国车马坑的改扩建工程陆续展开。一期工程在院区北部新建了7间面积152平方米的展室,使其首次具备文物陈列功能;二期工程翻新了车马坑保护房,新建办公室、售票房等配套设施,硬化院落并种植绿植,让“遗址大院”初具博物馆雏形;三期工程不但对保护房内进行升级改造,在遗址南侧增建84平方米仿古建筑展厅,而且在院内南面新建了仿古门楼,成为标志性入口。每一次施工都是在为这座即将诞生的博物馆添砖加瓦,使其逐渐从一个简陋的遗址坑,蜕变成为一所具有公共文化机构面貌的场馆。

1984年2月,总占地1200平方米的虢国车马坑陈列馆正式落成。这座古朴典雅的袖珍型博物馆,如同一颗小巧的明珠,镶嵌在三门峡大地上。

1986年,随着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虢国车马坑陈列馆也迎来了重要时刻,正式定名为“三门峡市虢国文物陈列馆”,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成为三门峡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座三门峡市首座博物馆,也是河南省第一座车马坑遗址博物馆,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姿态,成为三门峡的文化地标。

1992年,虢国文物陈列馆邀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专家团队,依据1727号车马坑2号车的数据资料,复原出“战车+四马+甲士+徒卒”的立体场景。一经推出,即成爆款,引来无数游客争相目睹西周时期的车马风采,为博物馆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上下求索图发展: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定位

三门峡市虢国文物陈列馆建成开放后,成为三门峡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更是推动三门峡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小鸡孵出了大蛋

1987年1月,日本友人石川一郎参观虢国文物陈列馆时,许永生向石川先生介绍了车马坑的发现及其意义。当得知三门峡建设博物馆资金困难时,石川先生当即慷慨捐款,而且再三表示不许张扬。这笔资金推动了三门峡市第一座地志性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业界戏称这件事情为“小鸡孵出了大蛋”,这也形象地说明了虢国文物陈列馆与三门峡市博物馆之间的渊源。

考古助推新力量

1990年,虢国墓地第二次考古发掘的重磅文物引发全国关注,各级领导、专家先后视察,更让人们意识到虢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1998年,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动工建设,2001年正式开放后,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精美绝伦的文物陈列、原汁原味的遗址展示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荣获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成为三门峡博物馆事业的新标杆。此时的“虢国文物陈列馆”,因展陈空间与文物等条件所限,逐渐转为车马文化专题馆,在“大哥”的光环下坚守特色。

夹缝中不断蜕变

为了突出该馆的特色,虢国文物陈列馆也经历了两次正式更名:一是2001年4月19日,“三门峡市虢国文物陈列馆”更名为“三门峡市虢国车马坑陈列馆”;二是2013年1月14日,“三门峡市虢国车马坑陈列馆”更名为“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次更名都像是一次身份的重塑。历任馆长为了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韧劲儿不断推陈出新,可谓煞费苦心。从2005年馆舍的首次全面改造维修,到2008年西院展厅的建设;从文物及车马遗址的修复保护,到基本陈列的提升改造和特色展览的推出,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合流新生:在改革中续写文明叙事

2021年,在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之际,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完成了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的整体合并。这座承载着无数三门峡人珍贵记忆、作为当地首座博物馆的文化地标,就此结束了独立运营的历史篇章,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的壮阔进程,在变革中孕育着新的使命与生机。

如今,当观众在虢国博物馆主馆领略“金玉满堂”的贵族墓葬后,信步至文物陈列馆,仍能看见1959年郭沫若提议保护的那五辆战车,在LED灯光下投射出历史的剪影——它们既是三门峡博物馆事业的“起点站”,更是黄河文明叙事中的生动注脚。这两座以虢国墓地考古发掘为依托的博物馆,如同两条交汇的河流,共同流向保护和传承虢国文化的浩瀚大海,书写着属于它们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06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