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无界:RVR技术推动文博行业实现多维度体验升级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保山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RVR(全真虚拟现实)技术正推动文博行业实现多维度体验升级。在公共服务层面,它让文化遗产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在学术研究领域,为文物数字化分析与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在文化传承维度,则构建起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RVR是一种基于全景全数字技术的720度线下大空间媒体技术,其核心特点在于实现“裸眼沉浸”的体验效果。RVR技术从实验室到文博场馆的转化,可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与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将博物馆、纪念馆的传统展示场景及半景画、全景画、3D影院、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技术等,逐步探索升级为4K-8K高清RVR电影级别的线下大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体验氛围。同时,还探索将虚拟电影技术与艺术场景应用引入文博场馆,为文博场馆数字化展示手段“锦上添花”。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推动观众从“历史旁观者”“单向观看者”转变为“历史参与者”“情感深度互动者”,让观众走进历史、触碰历史,与历史人物情感互动,交互体验逼真的历史事件。

从“隔柜观看”到“交互认知”:

RVR重构文博体验逻辑

在博物馆展陈中,观众无法真正触碰文物、深度参与了解历史。RVR技术通过“现实虚拟化”与“虚拟真实化”的双向虚实转换和智能执行体(虚实双向作用)等核心技术,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历史场景从“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交互对象”,颠覆以往“只能看、不能动”的观展体验。

现实虚拟化:毫米级建模让“触碰历史”落地。毫米级建模技术可完整复现文物细节,如殷墟博物馆数字展厅中若利用RVR技术,观众能通过虚拟交互“进入”甲骨窖穴,用手势“拿起”甲骨观察刻痕,还能直观看到考古清理时毛刷与甲骨裂纹的接触动态;敦煌研究院虚拟洞窟系统,允许观众用手势“触摸”壁画飞天飘带纹理、看清颜料层龟裂痕迹,让千年文物在指尖“活”起来。

虚拟真实化:光子级渲染让“走进历史”常态化。光子级渲染技术可沉浸式还原历史场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可用RVR构建1∶1战壕场景,观众能“踏入”战壕,通过空间音效辨别炮弹方位,在硝烟中“亲历”战场;西安事变纪念馆通过RVR技术场景复原与角色交互,让观众“置身”事变现场,可以更真切地去感受历史事件。

从“视听观看”到“全感交互”:

RVR激活文博情感联结

传统文博体验以“视觉观看+听觉聆听”为核心,观众无法与历史人物交流、参与历史事件,难以建立深层情感共鸣。RVR技术构建全维度感知矩阵,打通触觉、嗅觉、场景交互等通道,将历史叙事从“单向传递”升级为“双向互动”。故宫博物院数字展区可以植入一组直径9米、高5米的1.86LED屏圆柱体RVR显示空间产品,《清明上河图》被转化为8K高清动态场景。观众仿佛“走进”汴河街巷,不仅能看到商贩沿街叫卖、船只往来穿梭的热闹景象,还可“驻足”茶馆聆听茶客热议时事,甚至能参与其中,与先民一同放飞孔明灯,让这幅静态的传世画作变为可沉浸体验的“活态历史场景”。

多感官协同与角色交互:实现与历史深度对话。多感官协同与角色交互技术让“走进”历史成为可能,如中国丝绸博物馆RVR虚拟场景中,观众戴上知感手套可以“触摸”蜀锦感知丝线触感,还能“拦下”波斯商队,与商人对话了解香料贸易;西安市临潼区鸿门宴博物馆通过RVR剧情化设计,让观众以“谋士”身份为刘邦分析局势,在决策中理解历史逻辑。

情感化设计:RVR虚拟场景可深化历史情感传递,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环境温度调节、氛围音效营造,让观众“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寒冬刺骨与环境压抑,还能通过虚拟信件与遇难者家属“对话”,在文字交互中体会历史沉重,传递深度情感。

从“空间制约”到“认知升级”:

RVR 拓展文博价值维度

RVR不仅实现从“单一观看”到“沉浸参与”的体验升级,更拓展了文博行业展示传播的功能、空间与认知边界,推动其从“单一机构”向“文化生态综合体”转型。

突破空间边界:解决物理展陈痛点。RVR打破实体场馆容量限制,实现历史场景时空重构。对展陈空间有限的博物馆,它是“藏在幕后”文物的“数字解放者”,如未展出青铜器可通过交互式的拆解展示,供观众观察内部结构;对纪念馆,它能“缝合”如遵义会议会址到延安革命圣地等分散虚拟场景,让观众可以720度沉浸式的“重走长征路”,了解革命思想脉络,感悟革命精神。

拓展认知边界:推动历史叙事“多元探索”。RVR让历史叙事从“单向输出”转向“多元探索”。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RVR技术更是搭建了情感连接的桥梁。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青铜神树的秘密”RVR教育项目,将考古发掘过程设计成互动游戏,孩子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在虚拟场景中清理文物、拼接碎片、解读符号。这种“游戏化”的体验,让青少年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在趣味互动中建立起对古蜀文明的情感认同。

丰富“历史真实”认知:丰富历史价值内涵。RVR促使行业重新思考“历史真实”,历史的“真实”不仅是文物实体存在,更是其承载的历史场景、工艺信息、人物故事与情感记忆的集合,当虚拟场景情感传递强于传统展示时,这一认知将更加深刻。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9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