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加强文物宣传阐释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文物保护法,通篇贯穿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夯实了法制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提出要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该法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和规范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促进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鼓励和支持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保护可移动文物,开展文物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通过借用、交换、在线展览等方式,提高馆藏文物利用效率等等,突出显示了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文物工作在新时代积极作为的重要内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省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现有藏品近10万件(套),藏品年代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中关于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的规定,为博物馆在当下和未来的业务实践指明了方向。

以藏品为根本

文物藏品是价值挖掘阐释的本体和根本,要做好藏品保管工作。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不断完善藏品管理与利用制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藏品在征集、鉴定、登记、分类、保管、利用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加强了对藏品保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藏品保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确保藏品能够得到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此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引进恒温恒湿存储和调控设备,不断提升库房小环境、微环境监控检测设备的应用,为藏品创造洁净、稳定、智能的保存环境。

在藏品征集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紧扣定位,结合面向东盟、向海图强的发展方向,构建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高品质的藏品结构体系,广泛收集代表广西古代历史文化、中国与东盟交流互鉴的实物与史料。

深入研究挖掘价值

研究是文物价值挖掘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自1934年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秉持“学术立馆”的理念,在馆藏文物及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史前文化、青铜文化、瓯骆文化、运河文化、陶瓷文化、土司文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摩崖石刻、红色革命文化等研究特色,为展览展示、保护利用以及花山、灵渠、海丝等重要文化遗产的申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进入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继续在文物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上发力,积极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组建广西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搭建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综合平台“广西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推进广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纵深发展。除了继续发扬已有的研究特色,还在文物科技保护、陈列展览、博物馆教育、综合管理等领域开创新的研究局面,以适应文物保护法的新要求。与此同时,立足广西区位优势,放宽视野,延续与东盟国家博物馆、考古中心等单位长期友好合作,在文物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展览合作、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和利用等方面继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展览展示文物价值

展览是有效利用文物、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手段,也是宣传阐释文物价值的重要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策划原创展览时,紧紧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以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博物馆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扎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博物馆篇章。

2022年改扩建完成对外开放以来,为了创新展览展示、讲好文物故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特色展陈体系。首先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现当代艺术等五大主题,打造主题化、系列化、大众化、国际化展览项目。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从2024年开始,推出“博物馆里读广西”的系列展览,围绕“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题,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文物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重视线上展览的建设与实施,实现原创展览“线下+线上”结合,系统展示广西文化的精髓与魅力。通过借用文物、共同办展、同享成果的方式,将在线展览的成果与各地市县的文化、宣传机构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在博物馆里读广西、读中国、读世界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

积极探索交流合作机制

广西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积极探索交流合作机制。首先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博协各专业委员会、西南博物馆联盟、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等跨区域策展合作,加强馆际交流和区域互动,挖掘不同区域文物中的“共同性”与“融合性”,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故事。

其次是深入联合自治区内的不同文博单位,特别考虑到许多县级的中小型文博单位,收藏有很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但囿于场馆、经费和专业人员短缺等各种问题,难以策划展览展示,无法进行文物价值的挖掘与阐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通过发挥“龙头馆”的作用,整合全区文物,以大馆带动小馆,深入挖掘和阐释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讲好广西故事,盘活文物资源。

最后是依托地缘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常态化交流,加强文化交流与互访,持续以“东盟文化”和“海丝文化”作为交流展览规划和发展的重点,抓住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的机遇,通过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主题策划展览、研学交流等系列活动项目,打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文化形象以及面向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平台,为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提供文化支撑。2024年12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博物馆、云南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以及湖北省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举办的“季风的歌——中国—东盟乐器文化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乐器为纽带,展现音乐跨越山海、触人心弦的力量,共谱中国和东盟的友谊之歌。这次展览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探索交流合作机制的尝试之一。

未来,作为展示八桂大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将继续认真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将之作为藏品管理、展览策划、馆际交流合作等实践工作中的法律遵循,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文博力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0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