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有年——广州博物馆藏吉祥文物展”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于敏

为弘扬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展现文物中蕴含的美好生活愿景,广州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吉祥有年——广州博物馆藏吉祥文物展”于1月27日正式开展,持续至4月13日。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联合主办的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展览通过133件珍贵文物,以“福、禄、寿、喜”四大主题,诠释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精神追求。

展览分为“人臻五福”“天赐厚禄”“南山之寿”“欢喜盈门”四个单元,精选馆藏瓷器、玉器、珐琅器、纺织品等,众多文物首次公开展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中“讨彩头”的智慧。

人臻五福

中国福文化以《尚书》“五福”为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明清时期福文化达至鼎盛,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独特艺术语言。“福”字纹饰跃然于陶瓷器物,成为最直白的幸福宣言;蝙蝠纹谐音“福”,或写实或写意,与云纹、寿字交织出“福寿双全”的视觉诗篇;梅花五瓣暗合五福,寒梅报春传递生命轮回的哲学;佛手、寿桃、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纹,表达多子多福的世俗愿景;瓶中插牡丹寓意“平安富贵”,四季花卉绕瓶则寄寓岁岁安康,器物造型与吉祥意象浑然天成。这些吉祥纹样凝结着中华民族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审美智慧。

清道光粉彩通雕云蝠花卉纹瓷如意(图1)

image.png

此件如意造型沿袭清乾隆年间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样式,为瓷质粉彩绘制加镂空工艺制成。器身三段分别镂空彩绘“五蝠捧寿”“三蝠捧寿”和云蝠纹,如意执柄分段作花卉蝙蝠纹样装饰,侧面绘蓝彩回纹,寓意“福寿延年”。整器工艺精巧,纹饰繁缛,造型流畅,雍容华贵,可谓匠心独运。

清光绪粉彩云蝠纹瓷瓶(图2)

image.png

此瓶首次亮相,口沿黄地如意云头纹尊贵雍容,通体以矾红彩绘蝙蝠纹穿梭于蓝绿黄紫四色灵芝云间,蝠纹圆润饱满,云纹如枝生四花,取“福满天地”“万福流云”之意。器底书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整个器身色彩绚丽喜庆,吉祥寓意鲜明。

清居廉牡丹寿石图立轴(图3)

image.png

这幅画以粉色盆栽牡丹为主题,牡丹后立一寿石。牡丹花朵呈胭脂色,采用没骨画法绘制,寿石则以浓墨勾勒轮廓,淡墨晕染,画面充满生机,呼应“富贵长寿”的寓意。题为“丁酉新年隔山老人居廉”及钤印“古泉”表明画作创作于1897年新年。牡丹被誉为富贵花,其雍容华贵的形象常出现在文人创作的新年画作中,象征国色天香。

清乾隆“童子报平安”玉雕摆件(图4)

image.png

四位童子手持荷花、如意等吉祥物,围绕一只硕大的双耳瓶在波涛间嬉戏,寓意“报(抱)平(瓶)安”“送吉祥”。童子身躯圆润,虎头圆脑,五官生动,憨态可掬。人物与场景整体表现生动,极具感染力。

天赐厚禄

鹿,作为禄文化的代表,以其温和的形象和与“禄”谐音的寓意,象征着财富与地位。葫芦则以天然形态暗合“福禄”双声,其浑圆饱满的造型与多籽特性,巧妙嫁接生命繁衍与功名俸禄的双重寓意,在明清葫芦瓶式器物中达到艺术表现的巅峰。这些意象通过陶瓷、纺织品等媒介代代相传,不仅展现了中国语言谐音转译的独特智慧,更深层映射着农耕文明对仕途经济、家族兴旺、自然时序的集体精神诉求,构成了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吉祥美学基因。

清乾隆广彩鹿纹大碗(图5)

image.png

此碗外壁装饰麋鹿、绵羊、钱纹等吉祥元素,主题纹饰为一对姿态各异的鹿在湖边栖息。鹿的形象写实,头部狭长如马,身体壮硕。广彩匠人运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笔法,生动描绘了鹿的姿态、动作和毛发,展现了广彩瓷器吸收西方技法后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鹿纹常与蝙蝠、寿桃组合成“福禄寿”吉祥图案。

民国浅黄缎地蝠鹿桃花卉纹旗袍(图6)

image.png

这件旗袍正面绣着一只体态健硕、毛色亮泽的梅花鹿,回首栖于桃树下。桃树果实饱满,橙、红、紫三色渐变,非常诱人。两袖树梢与正面桃枝下,仙鹤、蝙蝠绕枝飞舞。桃、鹿、仙鹤皆是长寿象征,“蝠”谐音“福”,鹿寓意禄,桃代表寿,这些图案相融,满满都是福禄寿全的美好祈愿。

清康熙青花八仙过海图瓷葫芦瓶(图7)

image.png

此瓶为上小下大的葫芦形,瓶口饰蕉叶纹,上腹部为花卉纹,下腹部设四个圆形开光,内绘“八仙过海”图,每个开光内绘二仙,开光之外满饰寿字。葫芦瓶寓意“福禄”,加上瓶腹密布的寿字,可谓“福禄寿”三全。

南山之寿

作为“五福”之首,“寿”不仅象征着对生命永恒的期盼,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中。展览通过精美的文物,展现了“寿”这一主题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独特魅力。每一件展品不仅是对长寿的美好祝愿,更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对生命的尊重与颂扬。

清同治粉彩花卉开光“万寿无疆”碗(图8)

image.png

此杯设计精巧,寓意深远。杯身四面饰以圆形开窗,窗内分别书有“万”“寿”“无”“疆”四字,字体端庄典雅,寓意万寿无疆,表达了对长寿的美好祝愿。开窗内以万字锦为地纹,象征吉祥绵延不绝。杯身以黄地为底,色调尊贵典雅,其上绘有缠枝花卉蟠桃纹,蟠桃乃长寿之象征,缠枝花卉则寓意生生不息。其间点缀蝙蝠纹饰,因“蝠”与“福”谐音,进一步增添了吉祥福寿的意蕴。整件器物纹饰寄托了对生命长久、福寿双全的深切祈愿。

清光绪帝三旬寿辰赐给督抚大臣扇(图9)

image.png

生于1871年的光绪帝,于1901年迎来了他的三旬寿辰。这是此次寿辰赐予督抚大臣邓华熙的纸本黑漆描金折扇,扇骨边刻“百寿”,描画细腻、刻工精致,是清代皇帝寿辰赐礼的珍贵遗存。

清嘉庆青花釉里红寿桃形壶(图10)

image.png

此壶造型别出心裁,呈寿桃之形,寓意美好。壶身的红釉,巧妙地点染出寿桃顶端的独特形态,色泽鲜亮,栩栩如生。流身与壶身相连之处,匠心独运地以枝叶形状进行贴塑粘接,线条流畅自然,尽显生动写意之趣。尤为特别的是,此壶采用了倒装壶的设计,别具一格,工艺精妙。

欢喜盈门

“喜”是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象征喜庆与喜悦,贯穿于人们追求快乐的活动中。不仅有结婚生子之喜,还有节庆之喜,凡带来欢欣之事皆可称“喜事”。历史上,人们以喜鹊、麒麟等动植物组合图案表达吉祥喜庆,如“喜上眉梢”“麒麟送子”,寄托了对喜事临门、繁衍幸福的美好期盼,成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独特的装饰纹样。

清元宵花灯巡游通草水彩画(图11)

image.png

这幅通草片画描绘了元宵节灯火辉煌、百姓游玩的繁华景象。元宵节又称灯节,每逢正月十五,城中有花灯巡游、杂耍、猜灯谜等活动,画中儿童举着不同造型的元宵花灯在街上嬉戏。广州人临水而居,鱼虾等水产常见且被赋予吉祥寓意:虾象征节节高升、事业顺利;鱼代表年年有余;寿桃寓意健康长寿。

清同治粉彩喜鹊登梅图碗(图12)

image.png

“喜鹊登梅图”是晚清瓷器常见图案,喜鹊与梅花组合寓意“喜报早春”。《通典》称黄色为“中和美色”,象征大地承载万物。梅花为报春之花,早春绽放,与姿态各异的喜鹊共同构成吉祥纹样,传递喜庆与生机。

清铜胎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图13)

image.png

此温碗用于食物加热与保温,原藏于紫禁城斋宫诚肃殿。通体宝蓝色地饰彩色宝相花纹及金“囍”字,碗底内饰五蝠捧寿纹。宝相花源于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融合莲花、牡丹等元素,形成复杂精美的团花纹样,寓意“吉祥富贵”,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以福禄寿喜为核心的吉祥文化,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融合吉祥图案、工艺技艺与民俗信仰,承载千年历史,彰显民族审美。从宫廷到民间,从器物到节庆,吉祥文化以敬畏自然、崇德向善为底色,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和不懈追求。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37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