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回顾展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贺同越

为庆祝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 3月2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回顾展”在京启幕。展览以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馆藏文物、多样的互动形式,全方位展现中国现代文学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守护文学遗产、推动文学发展、创新服务大众、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展览的第一单元是“馆史物语”,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浩荡江河的起源和发展。通过陈列的历史批文、会议纪要、作家手稿及往来书信等珍贵史料,展现了众多文学前辈为中国现代文学传承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展览的第二单元是“此物最堪思”,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浩荡江河中的奇珍。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作家文库142座,出版社文库12座,现有馆藏品已达98.04万件,其中文物20.35万件,定为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有785件。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手稿、书信、实物、书籍、字画,还能听到跨越时空的作家声音。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捐赠背后都藏着奉献,每一次保管都是对文心的守护,每一次展览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的第三单元是“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浩荡江河在文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斐然成果。其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设立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激励了新一代文学研究者的成长;推行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吸引了优秀学者参与;而《青春之歌》奖学金则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馆还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推动中国博协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与全国文学馆联盟的深度合作,促进了跨区域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

展览的第四单元是“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浩荡江河在关注当下文学发展、密切联系作家、青少年教育、作家诞辰纪念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不仅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文学传承与创新中的桥梁作用,更传递出文学作为精神纽带,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远意义,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不仅是文学的守护者,更是现当代文学的推广者,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览的第五单元是“数字赋能文学的亮丽窗口”,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浩荡江河在数字赋能的基础上更加萌发出新的活力。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往的数字化工作,还探索了文物活化的新方式,通过L屏视频的创新展示,以全新的姿态与观众对话。数字技术为馆藏文物插上了翅膀,让文学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此次展览,是四十年历程的深情回眸,更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馆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未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将继续以坚定的步伐,书写崭新篇章。

珍贵藏品

巴金手稿《现代文学资料馆》、《再说现代文学馆》(图1)

image.png

image.png

1981年4月,在“随想录”专栏中巴金专门写了一篇《现代文学资料馆》。1982年8月17日,又写了一篇《再说现代文学馆》。这两篇文章阐明了巴金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愿景和构想,“我设想中的‘文学馆’是一个资料中心,它搜集、收藏和供应一切我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五四’以来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书刊、图片、手稿、信函、报道……等等、等等。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将来‘文学馆’成立,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这两篇手稿不仅是文学馆的重要史料,也对巴金晚年的思想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闲书屋出版鲁迅编印并作序《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图2)

image.png

本书为鲁迅编选并作序,1936年三闲书屋出版,线装本,珂罗版宣纸精印,共收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版画21幅。封面题字出自鲁迅之手,书前有鲁迅自序、茅盾译史沫特莱序文,艺术性与革命性兼蓄,极其珍贵。该书共印103本,此本为第七本,为鲁迅赠予巴金,巴金一直珍藏,书中多处钤有钱君匋所刻“巴金”“李尧棠印”。巴金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鲁迅、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图3)

image.png

本书为鲁迅、郑振铎辑选合编的一部传统木刻水印笺纸集。由当时荣宝斋、淳菁阁、松华斋、静文斋、懿文斋、清秘阁、成兴斋、宝晋斋、松古斋等九家藏版选材刻就。全书共分六册,内收人物、山水、鸟兽、花果、殿阁、造像等笺纸320种。当年只印制100部,这是鲁迅、郑振铎共同签名送给巴金的,上面有编号第“九十四”,为鲁迅笔迹。巴金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茅盾《子夜》手稿(图4)

image.png

1930年,茅盾产生了“写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的小说的想法”,后改变为“写以城市为中心的长篇”。茅盾原取名为《夕阳》,后定名为《子夜》。茅盾的写作习惯是写好后就在稿子上修改,但十分注意页面的整洁,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钢笔书写,蝇头小楷,字迹首尾一致,保持着一种浓浓的文人气和书卷气。茅盾之子韦韬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图5)

image.png

手稿形成于1944年至1948年,200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辑。该手稿是研究老舍思想和中国新文学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墨笔恭楷竖行书于抗战时期手工纸上,仅存第一卷和第二卷,弥足珍贵。文中的修改痕迹显示了老舍对语言与情节的精益求精。老舍家属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致丁玲信(图6)

image.png

1984年9月21日巴金致丁玲的信,在信中巴金恳切地说,“我常说‘做一个今天的中国作家我感到自豪’,就因为我相信这样一个集体事业。我会死亡,我的全部作品可能被读者忘记。然而我们的文学事业要前进,要大放光芒。对这个事业每个作家,每个搞文学工作的人全都有份,只要他认真工作,不管他有过或大或小的成绩。即使像我这样缺少才智的作家,我读到一部新的佳作,看到一份新的好刊物,遇到一位有才华的作者,我也觉得好像自己有了新的收获。”从这封私人的信件中,可以读到巴金对文学事业的爱,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期待。

老舍在英国录制的汉语学习教材《言语声片》(图7)

image.png

1924年,老舍被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聘为标准中国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讲师。当时英国伦敦灵格风出版社曾托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出版一套针对外国人的汉语学习教材,老舍和同事布鲁斯教授、爱德华兹女士合编一套配有唱片的中文教材,名叫《言语声片》。老舍负责中文部分的编辑工作,书中的课文、生词部分的汉字全部由老舍手写,全书的课文和生词也由老舍录音。

朱自清衣箱(图8)

image.png

这只皮箱上有朱自清手书“朱自清衣箱 到北平 清华园”的毛笔手迹,隔着时光岁月,依然明晰娟秀。1937年,抗战的烽火燃遍大地,朱自清一家被迫离开清华园。他在颠沛流离中,于该年9月28日抵达青岛,将这只衣箱托运。这只衣箱随着朱自清一路南下,见证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流亡之路,是那段艰难岁月的生动写照。1997年12月24日由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捐赠。

唐弢书椅(图9)

image.png

此椅是著名藏书家唐弢常用的书房家具,榉木椅架,骨木镶嵌椅背,总体呈西洋风格。书椅设计巧妙,它既是一把座椅,也可翻转变形成梯架。唐弢坐着这把椅子创作时,如需取高处书,便把它翻转成梯子。这把书椅曾置唐弢书房中,2000年唐弢夫人沈絜云将其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2023年文学馆对唐弢书椅进行3D等比例缩小复原,设计成“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奖杯,取“学问当坐冷板凳,研究甘作他人梯”之意,期望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以书为伴,以做学问为志向,以老一辈学者为榜样,在学术研究上不断精进、勇攀高峰。

孤坐葫芦下(图10)

image.png

抗战时期,李可染、阳翰笙、郭沫若等文化界人士汇聚重庆,在艰苦环境中仍保持着文人雅集的风尚。阳翰笙于自家庭院中搭建葫芦架,夏日纳凉与友品茗畅谈,成为当时文人圈中佳话。李可染以此场景入画,既是对友人生活的描绘,亦是对战时知识分子坚守精神家园的礼赞。此画为赠友人——革命剧作家阳翰笙所作,并由郭沫若题诗,“诗画合璧”,堪称文人交谊的佳作。阳翰笙一直珍藏此画。2003年,阳翰笙家属将该画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蛙声十里出山泉(图11)

image.png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好友老舍先生在1951年给他出的一道命题之作。为求此作,老舍先生当年还给齐白石老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老舍谈到他对于此画的构想,“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白石老人收信后几天工夫,便以他独到的浓淡相宜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远山、石涧、急流、六只摇曳蝌蚪相得益彰的画作。2013年由老舍家属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21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