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星曾经照古人 从海南古建筑看传统文化的天文基因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凤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我国古建筑富集了文化、艺术、历史、天文等多方面内容,也体现了“天人合一”。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始,海南岛纳入版图,海南历史揭开了新纪元。文脉南渡,受文化熏陶,产生了一系列海南特色的古建筑。随着时代变迁,大量古建筑湮灭在历史的车轮之下,但是仍有一些古建筑保留至今,值得后人去挖掘其文化内涵。

见龙塔和角宿

见龙塔建在海南省定安县东南郊约三公里的龙滚坡上,为定安现存的唯一古塔。见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潭榄村人)等捐资建筑。因资金不足,未建成。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吴先举再集绅士莫纮(山椒村人)等捐资续建。塔高七层,总高27米,塔身为八角形,墙厚2.73米。塔用青砖构筑,石灰抹缝,每层有砖砌阶梯盘旋而上,直达塔顶。第一层4.65米,第二层4.16米,第三层3.4米,第四层3.1米,第五层3米,第六层2.6米,第七层2.2米。塔顶有塔刹,高4.2米。2009年5月,被公布为海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二月二龙抬头”指的是农历二月初二的傍晚,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宿一”和“角宿二”逐渐露出地平线,“天田”星官和“角宿”一起升起,因此被称为“龙抬头”或者“见龙在田”,代表着适宜农耕的时节到来,见龙塔正是取意于“见龙在田”的寓意。角宿为东方苍龙七宿之首。角宿为龙角,亢宿为龙颈,氐宿为龙胸,房宿为龙腹,心宿为龙心,尾宿和箕宿为龙尾,这七个星宿连起来的形状正好是甲骨文的“龙”字。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降龙十八掌”是取意于苍龙七宿,“潜龙勿用”是指冬季“苍龙七宿”在地平线下、不适合农耕之意;“见龙在田”是春天到了,角宿飞升,农耕时间到来,可以有所作为;“飞龙在天”是指东方苍龙七宿完全离开地平线,其中角宿升到了正南方的天空,达到了最高的视觉高度,俨然一副苍龙飞到天中央的画面;“亢龙有悔”则是指随着时间流逝,角宿带着其他苍龙六宿逐渐西沉,过犹不及。

崖城学宫和角宿

崖城学宫位于三亚市崖州故城之内,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历经宋、元、明、清10余次迁建重修,崖城学宫占地面积约649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0平方米。历代文人记载了崖城学宫的重修历史,现存学宫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迁建于今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开文明门于前,增尊经阁于后,呈现“左庙右学”的格局。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学宫逐渐衰落。20世纪60年代,崖城学宫遭到破坏。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城学宫主体建筑依南北中轴线而建,从南至北依次为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佾台、大成殿等建筑,其中棂星门取意于“角宿”,角宿有“门”的含义。《晋书·天文志》称:“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所行也。”因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的运行都要经过角宿一和角宿二的中间区域,所以角宿被称为天门,过了天门往里为天庭。

《汉书·郊祀志》记载,汉高祖刘邦令天下设立灵星祠,每逢重要节日经常用牛来祭祀,曹魏时期的学者张宴注释“灵星”为天田星,代表农神,寓意农业丰收。天田星是“角宿二”的附属星官,在角宿二旁边。角宿是天门,日月都要经过此门,按照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人们便在祭天场所设置一门,古代皇帝祭天之前先祭灵星,因此这个“门”被称为棂星门。宋代皇帝在祭天的场所设立墙垣,在墙垣开设棂星门。宋代之后,人们对文脉重视,祭祀孔子如同祭天,棂星门便成了文庙的标配。

image.png

迎旺塔和龙光射斗

在崖城学宫的西侧,耸立着一座迎旺塔,它是三亚市唯一幸存至今的古塔,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该塔属八角形七层密檐式塔,塔高为18.5米,塔身采用青砖长身砌法,塔门朝东北方向,门额上镶嵌一块匾,上刻“海南第一塔”五个大字,落款为“咸丰元年元月元日”;二层拱门上有一对楹联题于拱门两侧:“蜃气凌霄亹天象,龙光射斗篷剑晖”,落款为“知崖州南昌徐咏韶,道光三十岁次庚戌”。2009年5月,其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迎旺塔楹联中的“龙光射斗篷剑晖”和《滕王阁序》的“龙光射牛斗之墟”都来源于一个典故——“龙光射斗”,据《晋书·张华传》记载,晋初,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斗宿和牛宿之间常有紫气,张华请教精通天文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张华命雷焕为丰城县令寻剑,终于在牢狱下得龙泉、太阿二剑,剑出土后,牛宿、斗宿之间的紫气就没有了。后世,“龙光射斗”常用来喻指人才显达或文运昌盛,建成于咸丰元年元月元日的迎旺塔,楹联中的“射斗”既言塔身高耸入云,又喻其提振文运,承载着人才兴旺、文教昌盛、科举成就的期盼,“建于元年元月元日”寄托着崖州学子“连中三元”、胸怀天下、学优而仕的理想。

image.png

“龙光射斗”和“气冲斗牛”中的斗都是指斗宿,斗宿是南斗六星,不是北斗七星。《诗经·小雅·大东》记载:“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北有斗,西柄之揭。”《诗经》中的“维北有斗”是指南斗六星,我们运用当代科技手段还原《诗经》时代的星空,箕宿在南,斗宿在北,成双成对出现在夜空,并且斗宿的斗柄朝向西方。宋代诗人黄庭坚写道:“南箕与北斗,磊磊贯缨络……箕斗常相望,江含雾冥漠。”诗中也是描写了箕斗成双的星象。

牛宿和牛郎星

“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牛”是牛宿,又称为牵牛,但不是牛郎星。与牛郎星相比,牛宿主体由六颗稍暗的星星组成。在古代天文学中,牛宿统辖了九坎、河鼓、织女等十一个星官,其中,河鼓星官中的河鼓二俗称“牛郎星”。在我国民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河鼓二在银河左岸,织女星在银河右岸,统归于牛宿。古代诗人仰望星空,畅想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写出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是要注意,诗中把“牛郎星”误称为牵牛星,其实牵牛星是牛宿六星。

太史坊和三台

太史坊坐落于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 建于万历二年(1574年),以纪念王弘诲。王弘诲是海南定安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务,是明代的名臣和教育家。太史坊通高5.1米,全宽7.3米。三间四柱,明间阔2.84米(除柱),次间阔1.3米(除柱),大小柱础均为莲花瓣纹饰。大柱础高1米,周长2.25米。小柱础高0.8米,周长2.12米。大柱子上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楹联:“石柱擎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1994年11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楹联中“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包含很多天文密码。“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古代认为海岛为神仙居所,把王弘诲的家乡海南岛比喻为“瑶台”;“贯斗”,代表王弘诲的才能非凡,气冲斗牛,此处的“斗”正是前文所说的南斗六星;“光摇北极”,北极所在为“紫微垣”星域,“紫微垣”代表天上的紫禁城,“光摇北极”比喻王弘诲丰功伟绩的光芒闪耀在皇宫;“应三台”中的三台星官在“太微垣”,“太微垣”是星空中的最高“行政机构”,这里有郎将、九卿、三公、太子、左右执法、西上相、东上将、三台等众多星官,官宦云集,三台星官包含上台、中台、下台,它上接“紫微垣”的文昌、内阶星官,直抵紫微右垣,下连“太微垣”的右垣,是神话中“天帝”来往“紫微垣”和“太微垣”的通道,为天上的阶梯,三台星用来借喻王弘诲是一个位高权重、功勋卓著、青史流芳的肱股之臣。李白在诗词中也曾多次引用三台星官:“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明君越羲轩,天老坐三台。”“蠖屈虽百里,鹏鶱望三台。”

今人不见古时星,今星曾经照古人。古人是古代的今人,今人是未来的古人,古代建筑是古人生活、艺术、文化、历史的浓缩。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在默默地告诉今人曾经的历史和传承,从古建筑身上研读天文基因,品味中国独有的“三垣二十八宿”星官体系,感悟古建筑和天文的结晶,更有利于传承和保护这个千百年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01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