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研学的多维创新实践——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戴仁广 蒋如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综合型旅游发展新业态不断释放需求,研学教育逐渐细化,呈现出“研学+”多元发展结构。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实践,持续提升红色研学产品的供给质量,拓展多元化研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image.png

以革命精神为滋养,沉浸式感悟榜样力量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以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理想为教学目的,培育时代新人。一是重走历史旧址,触摸精神根脉。带领研学团队参观刘少奇故居、炭子冲学校等原址景点,以历史追溯者的身份,深切感受伟人成长成才、求学求知之路,告诫学生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二是再现革命岁月,淬炼革命信仰。近年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示范作用,布置场景展示高炮、坦克、履带式装甲车等一批退役武器装备,结合国防教育日开展特色宣讲活动,增强学生国防安全意识。在保持基本陈列独立性基础上,围绕馆藏文物特色,推出各类专题展览20余项,全方位呈现刘少奇同志的丰功伟绩与崇高风范。三是追寻革命记忆,激发报国志向。结合党的创新理论,系统性开发并讲述革命文物故事、特色党课、大思政课,把党史理论知识转化为红色“精神套餐”。《走出炭子冲》双时空情境研学剧,演绎青年刘少奇确立信仰的过程,学生通过沉浸式观看,激发内心共鸣,树立远大理想。

以生态景观为蓝本,全景式体验农耕文明

依托景区生态景观资源,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研学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在躬耕劳作中感知刘少奇同志“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实现农耕文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衔接。一是深挖农耕知识,学习传统农艺精髓。通过炭子冲民俗文化展,系统展示传统农耕器具,科普农耕技术,强化学生对传统技艺的认知与认同。二是活用生态资源,构建农耕体验场景。充分利用景区自然资源,连续4年组织“一起‘趣’插秧”“时令果蔬采摘”等农耕文化活动,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农耕文化载体,让学生在耕种劳作中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认知。三是创新实践模式,延伸文化体验链条。围绕农时节气,将农耕实践与自然时序深度融合。建设农耕体验区、开展手工制作课堂等活动,突破季节性限制,形成全年可参与的农耕文化体验链。配套线上预约平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推动景区成为“红色寻根+农耕传承”的双重教育基地。

image.png

以传统文化为元素,互动式增强游客体验

始终秉持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立足湖湘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性项目。一是抓住时代命题,构筑“修养”大讲堂。通过新媒体矩阵后台运营、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针对研学团队广泛开展调研,提供订单式文化菜单,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需求,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二是抓住时间节点,丰富文化服务。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佳节,以非遗文化体验、中小学“第二课堂”、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年均推出20余场次文化惠民活动。三是抓住游客需求,营造馆区氛围。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引进长沙市歌舞剧院“百村千场进万家”惠民演出。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实现文化交融,增强观众来博物馆参观的互动体验感,持续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资源联动为抓手,协同式实现发展共赢

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景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构建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资源协同网络,推动文化服务从“单点供给”向“全域共享”升级。一是深化馆校企共建,推动资源互助。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与省内外高校共建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开发沉浸式研学课程。同时,联合文博企业、研学机构协同深化多元合作,推动文创产品与研学课程开发提质、深度融合,培育跨界融合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资源互补与价值共创。二是激活社区参与,完善文旅生态链。通过“景区带社区”模式,为周边社区住户提供安置性商铺,进行市场化经营,打造“刘家老酒体验区”“民俗美食巷”等特色消费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式文旅产品。丰富周边文旅产业业态,满足消费者社交、娱乐等多种需求,拓展旅游空间,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区域消费活力。三是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放大协同效应。联动相关红色场馆组建“全国刘少奇纪念地联盟”,构建“展览联展、课程联研、线路联通”的跨区域协作网络。深化长株潭红色文旅走廊建设,共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同时,通过参与全国首个红色文创联盟,联合34家文博单位制定行业标准,孵化特色文创产品60余款,形成文化IP叠加效应,使区域协同从资源整合向品牌共建、价值共创升级。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5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