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
让文物“保得住”“活起来”“传下去”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谢晓婷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文物事业迈入更高水平治理新阶段。苏州博物馆(简称“苏博”)作为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承载着吴文化的千年文脉,肩负着文物保护、研究与传承的重任。苏博在预防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创新性传承等方面持续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切实推进博物馆事业行稳致远。

筑牢预防性保护体系,

践行新法“保护第一”核心要求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明确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苏博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书画和古籍一直是其藏品之大宗,这些珍贵文物材质脆弱、对环境敏感,预防性保护尤为关键。苏博立足文物特性,按照新工作要求,在文物预防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物保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结合西馆建设和文物盘库建档工作,对共计9742件(套)珍贵文物全部配齐独立的布套、函套、囊匣,另配备无酸卡纸、无酸瓦楞纸、绵纸、包袱布等辅助包装衬垫,藏品橱柜使用专业文物柜架,有害物质的挥发浓度均远低于国内相关环保标准;多部门协同,每日对展厅、库区和古建筑群进行巡查,重点查看文物本体状态和文物保存环境,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范安全风险;引入相关技术,方便保管员随时随地查询两馆库房内温湿度,及时提醒异常数据,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技艺”和“苏州玉雕”保护单位,苏博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材料性能研究,完成了国家级及市级苏裱技艺传承人的数据采集和评估工作,“苏州玉雕”获得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项目支持;文物保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方面,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保护修缮原则,在确保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对苏州民俗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后四进,原为贝氏宗祠)进行修缮改造,焕新开放后社会反响良好,逐步成为新的人气打卡点;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苏博西馆特设国际合作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以一年一展的形式讲述世界文明史。此外,该展厅实现文物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交互,可就展厅相关数据变化进行及时沟通,构建起跨国界的文物保护协作网络,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专业力量。

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响应新法“有效利用”立法导向

新法鼓励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强调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苏博立足江南文化特色,创新构建“科技引领+精细管理+人文关怀”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相关实践获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一是科技赋能低碳转型,打造绿色博物馆标杆。苏博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积极与高校、企业专业团队联动,创新节能减碳举措,依托优化设备运行和创新精细化管理理念双向并行思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通过更新冷却塔及其配套设备、控制优化主设备及配套设备、将燃气锅炉改为电驱动热泵等措施实现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更新;通过专项优化新风系统,实现“博物馆内不同区域零碳温湿控制调节”,通过自控系统将展品区域和办公区域分开,使用不同冷机控制,无人时不供冷,实现高效节能和分区分时精细化管理;根据展馆的能源使用、室内环境与碳排放情况“量身定制”数字化控制平台,实现供应侧和需求侧精确匹配,减少能源损失,工程整体完成后预计每年减碳50%以上,节能提升25%,每年节能收益近150万元。二是培育全员节能文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苏博努力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从优选绿色低碳建材到首选耗电量低的设备,从学习国内外关于双碳的最新理论成果到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各部门凝心聚力,将节能减碳做到细处,落到实处。三是完善无障碍服务,彰显人文关怀。新法鼓励为游客提供必要的便利。苏博积极行动,在建设和改造更加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的同时,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推出“文藤花开 博爱夕阳——老年友好博物馆服务项目”“触摸博物——运用多感官元素的艺术无障碍展览”以及“苏州博物馆手语导览”等无障碍服务,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博物馆,加快推进建设平等、包容的全民“无障碍博物馆”。

激发创新性发展活力,

落实新法“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新法鼓励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强调可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活动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苏博文创工作始终致力于用当代表达诠释传统文化,运用产品研发、IP授权等多种手段,整合和管理上下游文创产业链,打造出了健康的“博物馆文创产业生态圈”,先后入选首批“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和“江苏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苏博深入挖掘馆藏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持续推出文创产品,当前已形成特色建筑、吴门四家、非遗传承、器之典藏、世界文明五大产品体系,成为宣传苏州文化的生动载体。其中,“蟹黄黄和蟹青青”系列毛绒玩具体现了“不时不食”的苏州饮食哲学——遵循自然节律的精致生活态度;“青瓷莲花杯”以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为设计原型,将文人雅士“器以载道”的审美追求融入日常用品;“陶冶之珍·冰箱贴小花器”系列则将微型盆景艺术转化为可收藏的现代家居饰品,使江南园林美学走进大众生活。苏博文创的成功实践,系统性构建了苏州文化的多维表达体系:从物质层面的非遗技艺(苏绣、玉雕)到精神层面的文人雅趣、生活哲学,再到历史维度的吴文化传承。这些文创产品让观众在使用过程中自然感知到苏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以及江南文化精致典雅、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实现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转化。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根本遵循。苏州博物馆将以此为契机,筑牢预防性保护防线、深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激发创新性发展活力,让文物能够“保得住”“活起来”“传下去”,努力建设法治化、智慧化、国际化的一流博物馆,为传承江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苏博力量。

(作者系苏州博物馆馆长)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05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