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隆德县博物馆藏几件中原式青铜兵器考略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佩佩 夏福德 魏存喜

固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素以“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而闻名。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处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交汇地带,境内人群杂居,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既发现了大量特色鲜明的北方系青铜器,亦有较多中原式铜器出土。2019年,固原隆德博物馆征集到了一批据介绍为固原本地出土的东周时期中原式青铜兵器,以往较为少见。考虑到这批青铜兵器对研究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公布于学界。

形制

这批青铜兵器共5件,包括戈、剑两类。

铜戈

共4件,均为直内有胡戈。长条援上扬,援本上端一穿;中胡,胡上两穿;长方内无刃,内上一穿。根据援部差异,可分二型。

A型 3件。援身前窄后宽,前锋呈弧形尖削,横截面呈菱形,三面刃。Z0608(馆藏号,下同)(图1),通长16.7厘米,弦长9.0厘米,重100克。胡上三穿,上穿微斜,呈不规则扁方形,其下两穿为长条形,阑长出胡端。内长方形,内与援在一条直线上,内上一长条形穿,内角圆钝。Z2485(图2),通长20.0厘米,通宽10.0厘米,通高0.4厘米,重190克。胡上三穿,上穿呈扁方形,其下两穿为不规整长条形。阑长出胡端。内较平直,长方形,内上一长条形穿,内角圆钝。Z2486(图3),通长18.0厘米,通宽10.0厘米,通高0.4厘米,重170克。胡上三穿,上穿微斜,呈不规则扁方形,其下两穿为长条形。阑长出胡端。内长方形,微上扬,内上一长条形穿,内角圆钝。

B型 1件。援身前后基本等宽,前锋呈弧形,脊突起,横截面呈菱形,三面刃。Z2484(图4),通长18.0厘米,通宽9.0厘米,通高0.4厘米,重160克。胡上三椭圆形穿,阑长出胡端,内与阑呈直角状。内为平直长方形,下角做出缺口,内上一长条形穿。

铜剑

1件。Z2555(图5),通长30.0厘米,通宽4.0厘米,重200克。扁长茎,横截面呈长方形,茎侧有一小齿。宽条形格,剑身似柳叶形,横截面呈菱形,无血槽。

年代

这5件青铜兵器系征集品,无出土信息及共存关系。我们通过对比以往考古发现的同类器,初步推断它们的年代。

隆德县博物馆藏铜戈均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常见形制。A型铜戈Z0608、Z2485、Z2486与固原彭堡撒门村M3出土的铜戈(图6-1)形制相似,亦与太原金胜村M251∶645(图6-3)形制相近,杨建华先生认为彭堡撒门村M3这件铜戈的年代为春秋战国之际,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太原金胜村M251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下限进入战国早期早段,因此A型铜戈的年代定为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早期应大致无误。B型铜戈Z2484与固原杨郎马庄IM1出土的铜戈形制相近(图6-2),亦与太原金胜村M251∶596(图6-4)形制风格基本一致,固原杨郎马庄M1出土物中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遗物,太原金胜村M251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下限进入战国早期早段,因此B型铜戈的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早期。

因此隆德这几件铜戈的年代应为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早期。

隆德县博物馆藏的这件柄身复合式扁茎柳叶形剑,折肩、有格,属于典型的中原东周式铜剑风格,与北方系青铜短剑区别较大。隆德Z2555总体形制与邢台葛家庄M10∶114(图7-1)和凤翔八旗屯CM9出土的铜剑(图7-2)较为接近。邢台葛家庄M10∶114剑格为木质,已朽,邢台葛家庄M10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不过隆德Z2555的柳叶形剑身相较中原地区的短剑略短,与北方系青铜短剑的剑身风格却有相似之处,不排除是受到了北方系青铜短剑的影响。

柄身复合式扁茎剑的柄装迄今未发现完整实物,只能推测其装柄方式。《考工记》郑玄注曰:“茎,在夹中者。”20世纪70年代在宝鸡茹家庄一座西周中期墓(BRM1乙)中出土一件带有木柄的铜剑,柄上裹有丝绳,说明柄、身复合的铜剑应是在扁茎两面夹装木柄,通过茎上的穿孔钉固,再用丝绳或麻绳缠绕。茎上无穿孔的剑,可能是利用胶粘或缠绳来固连木柄。隆德县这件扁茎剑茎侧的小突齿,应与装夹加固有关。剑格为分铸,于茎、身交接处套装。一些剑出土时剑格已失或朽无,并非没有。

通过前文的对比可知,隆德博物馆藏的这几件中原式兵器年代应该在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早期。

结语

固原地处北方长城地带的西端,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区。根据罗丰先生的考证,战国时期这里生活的主要为西戎八国中的乌氏戎和义渠戎。不过以往这些戎人墓葬中也出土了较多的中原式铜兵器,尤其是出土有一定数量的铜戈,如于家庄墓地、杨郎马庄墓地、彭堡撒门村墓地等。这些铜戈从形制上看均作弧线形锋,中长胡二穿,援上扬,有宽窄之分,长方形内既有长短之分,也有无刃与出刃之别,均具有战国时期中原戈的显著特征,表明它们应来自中原地区。固原地区的戎族与秦、三晋地区来往密切,这些中原式铜兵器可能通过战争、贸易、赏赐等方式流入固原,井中伟等先生对固原彭阳红河乡征集的有铭戈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隆德县博物馆此次征集的5件青铜兵器均为中原系铜武器,从以往固原出土的同类器来看,出自本地的可能性较大。这批铜兵器展现了中原文化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传播和影响,见证了战国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探讨东周时期北方系青铜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甘宁地区东周时期北方系青铜器的整合研究”(项目批准号:24CKG018)的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第二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第三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文物管理所]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2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