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博物馆藏的九方宋代官印,发现于澉浦老城的东南角,距东城墙60米、南城墙180米,出土位置距地表约2.4米,周围有砖瓦。出土这些官印的澉浦城,位于今嘉兴海盐县南,《澉水新志》记载“东达泉潮,西通交广,南对会稽,北接江阴许浦,中有苏州洋,远彻化外……迨南渡后,以澉地近京师,商舶聚集,甲于诸方,镇极繁盛”。现以年代次序介绍九方官印如下:
雄节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军印(图1)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六月少府监铸
印面长方形,长5.3厘米,宽5厘米,通高4.3厘米。“雄节”是建炎后临安府屯驻的一支步军番号,同时也驻守于杭、安吉、嘉兴、平江、常、岩等地。此印章的发现表明该军队至迟在北宋便已建制,一直延续至南宋灭亡。“指挥”与“都”为宋军军事编制单位,“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国朝军制,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有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可知一都有百人,一指挥有五百人。朱记是“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的印。北宋少府监是掌管“铸牌印朱记”的机构。
殿前司平江府许浦驻扎水军第一将印铜军印(图2)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5厘米,通高4.8厘米。殿前司“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平江府许浦(今常熟东北)水军,是南宋最大的一支沿海水军,应由地方水军与明州定海水军逐渐合并形成。乾道七年(1171年),七千人,淳熙五年(1178年),增五百人。理宗时,兵力达到一万两千人。将为军事编制单位,“分天下禁军,每数千为一将,别置将官以领之”,人数不一,“多者五千人,少者三千人”。南宋时期多数“牌印朱记”均由文思院铸。
嘉兴府澉浦驻扎殿前司水军第一将印铜军印(图3)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4厘米,通高5.4厘米。嘉兴府澉浦位于今嘉兴市海盐县南,殿前澉浦水军,开禧元年(1205年)为一千五百人。
金山防海水军第二将印铜军印(图4)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3厘米,通高4.2厘米。金山位于今上海市金山区,宋代为嘉兴府管辖。
嘉兴府澉浦驻扎殿前司水军第四将印铜军印(图5)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4厘米,通高5.5厘米。
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铜军印(图6)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6厘米,通高5厘米。统领为军职名,是金山防海水军的副长官。
沿海制置司定海水军第一将之印铜军印(图7)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9厘米,通高4.9厘米。沿海制置司是南宋负责海上防御的专理机构。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以中书门下省检正官仇悆为沿海制置使。后分沿海制置司为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司和浙东、福建沿海制置司,后者置司于明州定海县。绍兴三年(1133年),诏令御前忠锐第七将徐文带领其水军部队屯驻定海县,听沿海制置司节制,应为沿海制置司定海水军前身。
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第二将印铜军印(图8)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8厘米,通高5.6厘米。金山水军,嘉定年间(1208-1224年),吴潜任嘉兴知府时创立。
嘉兴府驻扎殿前司金山水军统制印铜军印(图9)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文思院铸
印面正方形,边长5.6厘米,通高5厘米。统制为军职名,是殿前司金山水军的统兵长官。
印文
印1为军队名加建制单位,体例同于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官印。印2为开禧元年(1205年)所铸造。据记载“绍兴十一年(1141年),三大将兵罢,诸军皆冠以御前二字……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而此印文体例是殿前司在前,后为府、地名,再加军队名,似与之不符。《中国历代玺印艺术》中收录的一方印章,印文为“御前许浦副司水军第三将印”,背刻“淳祐七年(1247年)文思院铸”。这两只水军隶属关系应存在区别,印2或为驻扎在平江府许浦的殿前司水军,而御前许浦副司水军或为驻扎在平江府许浦的御前诸军副都统制司水军,与“平江许浦水军,皆除都统制,恩数略视三衙……次有副都统制”相对应。如此来看,若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来看,印2为许浦驻扎殿前司水军,印3、印5为澉浦驻扎殿前司水军,同属殿前司水军系统,但驻地不同,印文体例也有不同。印8、印9的印文体例又变成了殿前司金山水军。纵观已知的宋代官印,印文体例也是经常变化的,以背刻纪年为例,太平兴国至景德年间铸造的官印纪年多具体到月份,天圣到元丰年间铸造的官印只有年号,元祐到政和年间铸造的官印则又具体到月份,而绍兴年之后铸造的官印又变成了只有年号。剩余的印4、印6、印7为州地名或司名加军队名,是隶属关系的直接表现。
形制
宋因唐制,诸司皆用铜印。“节度使印方一寸九分,涂金。余印并方一寸八分,惟观察使涂金……又有朱记,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海盐发现的这九方官印,均为铜质。印1中的雄节第一指挥第三都,为一支驻扎地方的百人小队,是基层军事单位,故称朱记,形状为长方形。另外八方千人级军事单位及官职都称作印,形状为方形。上述官印的名称及形状特点均与文献记载相符。另从印章外观来看,这些官印周身多有朱色涂层,与涂金异,可做补充,是否为定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制度
宋代关于官印铸造、使用、销毁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从收集的带有纪年的南宋官印看,绍兴初年以前的官印的确按上述要求铸造,印文之前冠以年号。绍兴中后期以后铸造的官印则又恢复到了北宋的样式,年号刻于背面。从海盐发现的九方官印情况看,南北宋官印的主要区别在于铸造机构不同,北宋时期为少府监,南宋初期为尚方铸,之后为文思院,这些均可以从其他地区发现的宋代官印加以印证。使用方面,则有“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刻文云‘牌出印入,印出牌入’”的牌印制度。颁发官印的同时配一铜牌,官印平时由官员负责保管,铜牌则由有关属吏持有,需钤印时,由属吏向官员交牌拿印,用完后,再交印将牌拿回。海盐县这九方官印集中出土,应是官印由专职官员统一保管的印证。销毁改铸方面,据载“绍熙元年,礼部侍郎言,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印信事重,凡有官司印记,年深篆文不明,合改铸者,非进呈取旨,不得改铸焉”,可知官印销毁改铸都要省部批准,这也表明海盐县出土的九方官印应均为一直有效使用的实用印。
澉浦既是南宋临安城的海路门户,也是当时的主要外贸港口之一,在军事、经济方面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宋廷在澉浦驻扎了殿前司水军,并不断增加编制,开禧元年(1205年)为一千五百人,到了开庆元年(1259年),已颁铸了嘉兴府澉浦驻扎殿前司水军第四将印。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南宋王朝虽紧急增设了殿前司金山水军第二将,但终究无力回天。德祐二年(1276年)春正月,随着嘉兴守备刘汉杰以城降,退守澉浦的几支南宋水军同这几方官印一起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第一作者单位: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第二作者单位:海盐县博物馆,第三作者单位:嘉兴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