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杂宝镜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宝物种类也不尽相同,是明代比较典型的铜镜,镜背饰多有道教“八宝”和其他吉祥纹饰组成的“宝物”,也称之为多宝镜。本文精选七面新乡市博物馆藏杂宝纹铜镜,对铜镜形制、纹饰的特点进行赏析,尝试探索其时代背景文化,以期为研究同一时期的铜镜提供资料。
宋代以降,铜镜制造业日渐式微,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铜镜质地、工艺、造型、纹饰已失去了过往之辉煌。随着西方科技的介入,玻璃镜逐渐流行推广,对铜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同时由于明代仿制汉唐古镜之风甚盛,缺乏创新之活力。形制上,明清铜镜失去了宋镜形制多元化的风格,基本上以圆形为主;纹饰上,为迎合世人心理,适应社会的需求,吉祥寓意的铜镜大大超过了前代,四字吉语铭镜流行,或者吉祥文字、图案并举。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寿山福海”和“麟凤呈祥”等等;另外,杂宝纹铜镜的增多也是明代的一个重要特点。
杂宝纹当属吉祥纹饰,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中国文物大辞典》载:“杂宝纹,传统寓意纹样。由于任意择用,常无定式,故称杂宝……元代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代又增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磬、鼎、葫芦等。”通过对明代杂宝纹铜镜的梳理,发现明代杂宝纹铜镜多由银锭、方胜、犀角、书卷、双钱、梅花、珊瑚、金铤、灵芝、艾叶、花瓶以及仙阁楼台、仙鹤、人物等组成。可见,人们对杂宝纹的选择是比较自由的,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取不同的宝物。本文选取的铜镜比较典型,杂宝纹图案清晰,纹饰精美,题材多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仙阁人物杂宝镜(图1)
该镜直径11厘米,厚0.95厘米。银锭钮,钮左右两侧各有两个持者手持宝物,或双手捧宝,或单手持宝,造型不一,神态各异。钮上方有一仙阁楼台,楼台两侧各有一仙鹤作展翅飞舞状,左边飞鹤下方有一珊瑚,右侧飞鹤下有两元宝钱。仙阁楼台下有犀角一对。钮下方为一香炉,香炉两侧各有一宝瓶,宝瓶中插有花叶,外侧有方胜,宝钱、双角、金铤,下方为画卷。窄边缘。
仙阁人物杂宝镜(图2)
该镜直径为12.4厘米,厚0.15厘米。圆形钮,钮上方为仙台阁楼,阁楼下方有一团祥云纹,左右两侧似乎是花枝纹。圆钮两侧各有一对人物,姿态各异,相趋而行。圆钮下方一排依次为花枝纹、瑞兽纹、梅花纹、莲蓬纹。最下方为一寿桃纹、一方胜纹和一银锭钱纹。
仙阁人物多宝镜(图3)
该镜直径9.6厘米,厚0.73厘米,银锭钮(腐蚀),钮最上方有丹陛宝塔,两侧各有一飞鹤。塔下有一画卷,两侧有花枝。银锭钮两侧各有一人物和盘长,钮座下方似乎为一瑞兽,两侧为双胜,最下方为两件元宝钱。
仙鹤人物杂宝镜(图4)
该镜直径为8.8厘米,厚0.8厘米,银锭钮,最上方为一仙鹤,俯视翱翔,仙鹤两侧各有一对犀角。银锭钮上方为一对方胜,方胜左右两侧为圆珠宝纹。银锭钮左右两侧各有一人物纹和银锭钱纹,人物造型迥异,银锭左右对称。钮下方一排为二书卷,书卷下方为方胜纹和圆宝钱纹,最下方为一聚宝盆,盆中元宝累积。该镜以钮为对称轴,图案左右对称,纹饰精美。
仙鹤人物杂宝镜(图5)
该镜直径为8厘米,厚为0.8厘米。圆钮,钮上方为一银锭钱,最上方为一仙鹤飞翔,仙鹤左右为聚宝盆。圆钮左右两侧各有一宝瓶,瓶中插花,宝瓶外侧为造型不同人物纹饰。最下方为一宝塔,宝塔左侧为珊瑚纹,右侧为灵芝纹。铜镜最下方为一团祥云纹和一方胜。
仙鹤人物杂宝镜(图6)
该镜直径为8.1厘米,厚0.6厘米。圆钮,钮两侧各有一持者,持者手持宝物,造型各异。钮上方有梅花一朵,梅花右侧为仙鹤飞舞,钮座下方似乎为一瑞兽疾走。
“福寿双全”杂宝铭文镜(图7)
该镜直径为45厘米,厚1.75厘米。圆形钮,龙形钮座,双龙环绕。钮座外为双线圈纹。圆圈纹外一周饰四只飞鹤和四朵祥云纹。围绕“福寿双全”四字饰有人物纹、飞鹤纹、祥云纹、银锭钱纹、梅花纹、花叶纹、宝瓶纹、仙台阁楼纹、方胜纹、圆钱纹、尊胜幢和瑞兽纹等等。该镜纹饰左右对称,图案错落有致,纹饰精美繁缛,方寸之间,各种纹饰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类镜主要以圆形为主,镜型较大。镜背饰有文字,多以四字吉祥语为主,此外,围绕文字饰有人物纹、动物纹和花草纹等,纹饰相对简练,镜背比较简约。常见的有“百岁团圆”“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和“富贵双全”等等。随着这一时期玻璃镜的出现和被广泛使用,这时期铜镜基本上不再作为梳妆照容的实用器,从文字镜中我们也可以推测,铜镜主要作为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除此之外,铜镜作为嫁妆或者挂在门楣之上作镇宅之用,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其实,铜镜即便在盛行时期,也不仅仅是作为生活实用器,在维系社会和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汉唐时期,铜镜还是作为对外交流的礼品,也用来赏赐百官,是作为统治者维护地方和平稳定的重要手段。可见,铜镜在增加情感、促进交流、增强联系和维系和谐中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对馆藏明代杂宝纹铜镜的整理发现,馆藏明代杂宝纹大多是由银锭、金铤、方胜、犀角、梅花、宝珠、宝瓶、宝钱、艾叶、书卷等宝物组成,同时或配以仙鹤、人物、聚宝盆以及吉语文字。在这些宝物中,“八宝纹”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几乎每面杂宝纹铜镜中都有“八宝纹”中的一种或多种纹饰。在《中国陶瓷辞典》中对“八宝纹”有着细致的介绍,“八宝”分为“道教八宝”和“佛教八宝”,道教八宝包括火珠、铜钱、方胜、犀角、艾叶、银锭、珊瑚、书卷,与道教八宝相对应的是佛教八宝,是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八种宝物组合而成。
在明代的铸镜工艺中,道教八宝和佛教八宝已经多为混用,正是这些八宝纹饰配以其他吉祥的纹饰构成了杂宝纹。这也体现出杂宝纹的组合是比较自由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取不同的宝物。在这背后,亦可窥探宗教文化对铸镜工艺的影响,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杂宝纹铜镜中,每件宝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文化内涵,“银锭象征着财富;方胜为辟邪祥瑞;犀角象征着执牛耳,有夺取榜首之意;艾叶能驱病辟邪,有崇贤嫉恶之义;书卷象征学有所成”。明代杂宝纹铜镜方寸之间显示了世人对美好愿景的追求,体现出神仙思想和谶纬思想的盛行,反映了宗教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作者单位:新乡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