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在博物馆教育中的转化应用
——以孔子博物馆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桂美 于芳

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打破学在官府局面,首创私学,开创平民化教育先河,其教育思想不仅构成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典型范式,更为当代教育家精神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有机养分和思想渊源。孔子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是践行教育家精神、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自建馆以来,该馆始终秉承孔子教育思想,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创“孔子课堂”社教品牌,精心构建“文物阐释、技术赋能、实践体验、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教育家精神在博物馆教育中的转化应用路径,使教育家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教育实践体系,不断提升博物馆持续发挥“以物教人”“以文化人”的社会教育功能。

解码文物基因激发责任担当

在博物馆教育中,以教育家精神为认知框架解码文物基因,突破传统博物馆教育单向知识灌输这一局限,通过多维度的文物阐释将文物符号转化为价值观载体,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价值浸润”“责任担当”的进阶。通过这种转变,让观众在接触文物的过程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能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并激发其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以“礼乐”文化传承为例,孔子博物馆采用明制汉服复原、编钟演奏体验等具体形式,让观众在试穿汉服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古代服饰礼仪文化的庄重与典雅,在聆听编钟演奏时,能深切体会古代音乐的韵律之美与和谐之道。这种符号化的设计将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体验,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情共鸣。

以德为先强化示范引领

教育家精神重视道德教育,强调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机构,通过展览、活动、教育项目等多元形式,在塑造公众道德观念、引导社会风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坚守教育初心,传承文化使命。孔子博物馆始终将教育部“立德树人”的核心宗旨和教育目标要求贯穿于各项教育工作之中。在社教活动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构建教学反馈机制等方面,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积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激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情共鸣,塑造其行为品格,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贡献文化的力量。

加强馆校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搭建博物馆与学校深度融合平台,与上海、广东、云南、青海、吉林等十余省份以及曲阜本地数十所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展览陈列、馆藏资源和学校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强化社会责任感,引领文明风尚。通过展览策划、教育活动等,让个体在与文物的对话中理解自身作为文明链环的责任,在参与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强化责任使命。比如,建党100周年期间,举办“辉煌历程 时代画卷”专题展览,组织策划“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教育活动,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分众教育服务实现精准供给

教育家精神主张“启润心智、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在博物馆教育中得以延伸和深化,体现为分众化教育活动设计。孔子博物馆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认知、不同文化背景及特殊人群实施差异化策略,提升教育服务适配性。

重视观众差异化需求。注重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兴趣、认知与需求的调查分析,为分层次、差异化的教育活动、主题展览和导览服务策划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定制化教育内容与服务。根据研学对象学龄段、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及学科素养要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研学定制服务。“孔子密码”研学课程,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和多层次课程目标,采用差异化授课及评价方式,精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多系列、多层次、多元化的研学教育生态圈。

科技赋能创新教育形式

运用数字技术激活文化资源,打造多元互动教育形态,驱动启发式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坚持“内容为本、科技赋能”理念,精心筹备推出数个互动性数字化展览。“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孔子的中华美学精神为表达语境,结合数字影像、沉浸交互、空间造景等艺术手段,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式空间。“彣彩中国”文化科技特展,则以孔子文化为精神内核,融合人工智能、文化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采用“一核六面”整体解码体系,即以“礼”为核、“色、乐、舞、技、型、纹”六个维度,全面解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了传承手段及教育方式因时而变、因心而变、因智而变的创新形式。

开设“云端课堂”,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为文物和展陈资源在教育中活化利用注入新的活力。跨界联动,综合利用多方资源,借助媒体及腾讯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授课,先后为上海、青海、云南等地多所中小学数十万学生开展“孔子密码”线上研学,让青少年透过屏幕走进博物馆,感受科技与传统文化相融的魅力。

普惠教育助力教育公平

打破群体壁垒,关注特殊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下沉,将教育家精神的“仁爱之心”“有教无类”教育理念转化为普惠性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

面向特殊群体定制化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与曲阜本地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建设“仁爱传承”爱心课堂,开展常态化博物馆课程进校园。在深入精准调研的基础上,锚定教育需求,整合原有社教课程资源,优化设计形成“文物触摸感知、手工实践、角色扮演、乐舞体验”四类定制专属课程,并创新授课方式,采用易被特殊学生接受的可听、可感、可触多感官教学法,切实保障学习效果。

教育资源下沉,使不同群体均等地享受博物馆教育资源。跨界联动,综合利用多方资源,借助媒体及腾讯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授课,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先后为青海、云南等偏远地区数十万中小学生开展线上研学,让青少年透过屏幕走进博物馆,感受科技与传统文化相融的教育体验。

立足全球视野促进文明互鉴共生

教育家精神中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博物馆教育工作应具有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不仅要关注本国的文化遗产和文明发展,还要向公众传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知识,促进公众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常设展览中的全球化设计。基本陈列“大哉孔子”的“孔子与世界文明”部分,展示了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学说由近及远向全球传播,光被亚洲、泽及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儒学成为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共有的文化基调,为西方近代思想启蒙注入精神动力。当今,中国传承儒家文化优秀传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的作用。

举办跨国展览。举办文物入境展“亚洲文明展”,共展出150件(套)来自柬埔寨、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精品文物,以文物为载体,从艺术形象的嬗变中窥探亚洲各民族多元的文化传统,生动展示亚洲文明的风采和魅力以及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古老商路上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动人故事。此次展览推动了亚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让亚洲文明在新时代璀璨生辉。

开展跨文化教育活动。多次组织高校留学生、外国网红到馆参观并深度体验社教活动,通过外国网红自带流量的国际传播属性和留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探索求知需求,促进跨文化对话与思考,建立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融合。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结语

教育家精神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教育的普惠性、实践性与人文性,为博物馆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两者的结合不仅拓展了教育的时空边界,在知识民主化、文化普惠性层面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解决方案,同时深化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博物馆教育从知识传播到价值引领、从文化展示到文明传承的跨越。未来,教育家精神与博物馆教育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孔子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8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