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国家文物事业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地文物安全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以云南省蒙自市为例,蒙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云南省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文物主要从明清时代到近现代见证外来工商业发展的建筑、民族企业崛起的建筑、本土的传统民居的代表以及宗教活动场所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含27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11个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73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20个点。随着蒙自市不断挖掘文物资源,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在逐年扩大,且文物呈分散式分布,再加之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建筑,文物安全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文物安全工作实践
强化文保顶层设计,组建文物专项保护工作小组。近年来,蒙自市人民政府牵头,发布《蒙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蒙自老城区古建筑保护专项行动工作专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相继出台《蒙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陈列布展及提升改造工作方案的通知》《蒙自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建蒙自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伍的通知》等与文物保护有关的文件,切实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
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夯实文物消防安全保障体系。近年来,文物安全案件时有发生,从中可以看出,消防安全仍然是当前文物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蒙自地方政府多措并举筑牢文物消防安全体系,近三年完成了碧色寨车站消防工程、蒙自海关旧址安防工程、蒙自海关旧址消防工程、周家宅院消防工程、新安所古建筑群消防工程等文物安全工程项目,蒙自市文物火灾风险的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依照文物保存现状,规范推进文物修缮立项与实施。蒙自市地方政府通过整合专项资金、社会资本、融资等多元化方式,修缮了一批文物建筑,如碧色寨火车站、大通公司、碧色寨海关分关旧址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碧石材料厂、云锡公司转运站、闵家旧宅3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碧色寨南正街7处、北正街8处、菜市街3处传统民居。还实施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缘狮洞石窟寺及古建筑群的修缮及白蚁防治工作,修缮完成了蒙自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庙大成殿、东西庑及棂星门、8间古建民居,古建筑抢救性修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文物建筑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
文物安全工作面临的困境
文物保护机制成效较弱。蒙自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辖区内的11个乡镇街道,文物建筑产权复杂、使用人员较杂,文物保护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常态化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各方边界责任不够清晰,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仍在形成中。
文物保护资金投入缺乏。蒙自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数量最大,且大多是木结构,文物消防安全隐患较大,加之现有的防火设施设备不够完善,保护文物的倾斜性政策力度还不够大,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不够充分。
文物保护风险研判不足。文物保存至今大多比较脆弱,经不起较大的自然灾害侵蚀,更经不起人为破坏。对潜在的风险要有足够的判断和管控能力,防患于未然。但具体工作中,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时经常涉及第三方施工单位,存在对施工过程中的文物安全风险研判不足的情况。
文物安全工作策略探讨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大众更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愈发增强,也催生了“文物热”,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对文物安全问题进行冷思考。
优化机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文物保护工作牵涉多个部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各级相关部门要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地方各级政府间、政府与部门间、文物部门与文物和博物馆单位间要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目标,逐级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实行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文物部门要经常性对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进行培训,提高文物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要求在文物安全工作中严格落实“三个责任”即文物的属地责任、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文物使用者的主体责任和“三管三必须”原则。还要在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上多作文章,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尤其遇到问题时更要形成跨部门协同,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一贯到底的执行力。同时,还要学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当前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学法和用法,提高依法管理和保护文物的能力。
多方筹资,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为了加快文物保护的步伐,结合各地编制的文物“十四五”规划,文物主管部门应积极主动谋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得到上级部门的补助资金。要有针对性地储备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并争取能进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吃透上级文物部门的政策,同步开展好上级专项资金支持。要分批分类地开展文物安全消防工程项目,补齐短板,突破难点,尽早把文物建筑类的“三防”、修缮等工程纳入地方财政盘子,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加大利用公益性基金等平台,采取社会募集等方式筹措资金,解决产权属于私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的资金补助问题,使文物所有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履行保护义务。
聚焦人才,强化文物安全培训。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支撑。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艰巨又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起文物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才能保证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文物安全人员的培训力度和规格,不断强化文物安全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加大文博单位与院校、文物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持续拓宽文物安全培训的渠道。
创新管理,织牢文物保护屏障。构筑“文物安全风险评估+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对辖区内文物进行实地踏勘、民间走访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做好文物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网格化管理。文物古迹影响评价工作能够查清辖区内的文物分布及埋藏情况,并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准确评估。而文物安全风险评估则可从文物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形制、保存状况、保护情况、建筑特征和价值评估等方面来判断文物本体是否完好。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网格化监督管理,通过制订制度、建立信息库、划分网格等环节的设置。同时督促网格化里的文物保护单位使用者实施“三防工程”、完善“四有档案”、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日常巡查和监测、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自检自查、实时开展消防培训及演练等,从而形成完善的“一处一策”工作机制,强化文物安全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科技引领,推进文物智慧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文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应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日常监管,“推动消防工作和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用数据决策、用数据防控。”在“十四五”规划和“十五五”规划中对辖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智慧化建设项目,包括智慧文物管控平台、智慧消防等,达到从指尖上就能掌握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基本信息、实时状况。2023年《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中提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先补齐科技基础条件短板”,进一步表明了科技在文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明了文物智慧化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保护文物安全、活化利用文物、传承好中华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文物保护、文物利用以及文物所承载的价值三者的关系来看,无论是文物在短期内发挥的经济价值,还是文物在长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安全都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云南省蒙自市历史文化景区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