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江南,观世界,藏天下”——这一明确的办馆思路,始终引领着苏州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多年建设与学术积累,苏州博物馆现已形成了一套结构完善、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体系。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系列尤为瞩目。通过器物与书画的叙事交织,观众能够在展厅之中体察遗产主体的独特魅力与深远价值。此前,苏州博物馆相继推出“大足石刻”和“莫高窟”两期特展,分别呈现中国石刻艺术与壁画、塑像艺术在世界遗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艺术成就。
2025年,苏州博物馆将视线聚焦“苏州古典园林”。此番选题,不仅是回应在地观众的热切期待与情感认同,更源于园林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中的超脱地位。自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苏州古典园林便以展示江南文人群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而享誉世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苏州古典园林满足突出普遍价值中的五项标准,涵盖艺术成就、历史延续、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及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可谓既根植于江南地域文化,又能在全球语境中激发共鸣,“既江南,又世界”,十分契合苏州博物馆西馆当下的运营定位。
当展览主题初步确立后,展品遴选便成为策展工作中的关键一步。如何引进能够体现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性”的文物展品,成为摆在策展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恰在此时,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多家国内机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联合向境外文博机构商借重要文物。这样,借展文物一次入境后,可由多家国内博物馆依次接力展出;各馆在保留外方核心展品的同时,结合自家馆藏与地域文化特质,调整并补充本地展品和叙事内容。此举在分摊国际借展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能避免过往“巡回展”在不同城市间的同质化倾向,实现了“共享国际资源”与“在地主体策展”的双重目标。这种模式的初步探索,也使得苏州博物馆本次特展顺利落地。
在主题趋同与核心文物相近的办展框架下,不同城市的接力展览犹如半命题作文的应答现场,虽在地文化有所差异,但呈现的答卷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有侧重、各擅胜场。在本轮巡回的第一站,即苏州博物馆的前一站,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以“园林雅事”为叙事主线,“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六大篇章娓娓道来,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雅趣,精巧设计的午门展厅更是令人仿佛信步园林实景之中,耳目皆得清赏。当苏州接过接力棒时,策展团队经由前期的文献梳理与学术研究,选择江南园林典范“拙政园”与境外核心文物克劳德·莫奈描绘的“吉维尼花园”并置的策略,以“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作为展览标题。命名源于这样的考量:相比那些早已湮没的园林,这两处园林无疑是幸运的——原址至今仍存,并在历史上多次被艺术化诠释。拙政园作为明代中期开创并存留至今的江南园林,自创建以来便以其规模之大、品质之高、名望之盛,长期受到关注。吴门画派最重要的领军人物——文徵明更是为这处宅园作《王氏拙政园记》来缕述园中布置,并数次为园中景物赋诗作画,使之声名远扬。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自家花园的四十年间不断调整花木布局,也恰似中国文人日涉成趣的造园实践;其捕捉晨昏变幻的睡莲组画,延续着“师法自然”的创作真谛。拙政园与莫奈花园虽分属东西方,却同为人类将自然诗意化、艺术化的杰出范例。展览以此作为双向呼应的两端,旨在呈现园林如何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载体。同时回应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启发观众思考: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人类如何于有限空间中重塑自然意趣,让园林继续成为慰藉身心的精神归属?
由此铺陈展开,五个章节恰与苏州古典园林具备的世界文化遗产五条突出普遍价值一一对应,希望帮助观众理解苏州古典园林何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苏州古典园林如何能与远在巴黎小镇的莫奈花园产生精神链接。第一部分“逍遥乎林泉:隐逸先贤的精神指引”,以晚清书家吴昌硕的篆书“逍遥游”横披开篇,依次呈现竹林七贤、兰亭雅集、桃源归去等历史典故,溯源历代文人笔墨中的隐逸理想,揭示园林文化的精神根基;第二部分“拙者之为政:明代苏州的园林实践”,以拙政园及文徵明家族为例,展现吴门精英对园林艺术的深刻塑造;第三部分“丘壑参造化:江南园林的造景技艺”,聚焦书画作品中山水木石、亭台楼阁、花鸟虫鱼的描绘,呈现园林造景技艺与经典格局;第四部分“日涉多佳趣:园中生活的极致风雅”,透过文房雅器与“长物”收藏,映照文人园居生活的逸趣与品位;第五部分“异域共芳华:互为观照的世界园林”,跨越地域与文化,以英中式园林与莫奈花园等为例,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园林审美共鸣。在这条由“隐逸理想”出发,经由“造园实践”与“生活美学”,最终延伸至“中西共鸣”的叙事线索中,观众通过既定的动线设计和文物组合可以了解到苏州古典园林并不只是江南地方性的遗产,而是人类关于美、自然与生活的普世表达。从苏州到吉维尼,从吴门山水到印象派油画,园林一直以来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具象表达。拙政园与莫奈花园相隔千山万水,却能在精神上彼此呼应——因为无论身处何地,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类共同的向往目标。
“游园”的本质,是于空间营造中获得感官体验,这一点与参观博物馆展览可谓异曲同工。为此,设计团队巧妙运用视觉图像、器物文献、声光媒体等多种媒介,在移步换景之间营造出园林般的节奏与沉浸感,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过渡展区的走廊两侧,设计团队分别还原了拙政园的两处景致:一边是充满文人雅趣的“与谁同坐轩”,另一边则是以拙政园“宜两亭”的冰梅纹窗棂为原型打造的互动装置。不同于实景,这里的梅花窗换成了电子屏幕,循环播放各式花窗的数字影像,古今辉映、新旧交融,恰与“宜两”之意相契合。
再如,在进入西方园林叙事之前,设计师以一座精心打造的木拱桥连接风格迥异的两座展厅:一端是清幽闲适的江南园林,另一端是水光潋滟的莫奈花园。此桥既让人联想到莫奈花园中的日本桥,又令人想起拙政园的小飞虹。跨桥的过程,既是观众的心理过渡,也是一次文化视野的转换——用一座“桥”,串联起人们对中西园林的彼此认知,这也是苏州博物馆希望带领观众领略的文化体验。园林本身,自是一道文化交流的桥梁,将各自对美的营造汇聚成全人类的精神原乡。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