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管理不松懈 考古研究助力新发现——多地“四普”实地调查工作高质量有序推进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京文 辽文 鄂文

自今年5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北京、辽宁、湖北等地,不断加强人力投入、强化进度管理、抓好安全保障,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

强化普查数据安全责任意识

8月30日,北京市四普办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安全管理,强化各区四普办及普查队伍普查数据安全责任意识,切实保障普查数据安全。

北京市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各区四普办认真贯彻落实普查工作总体部署和数据安全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配置专用设备、设立专人负责、开展安全保密意识教育、签订合同强化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安全责任等多种方式,强化普查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审核全过程管理,有效保障了普查数据的安全。会议强调,数据安全是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的关键因素,各区四普办要认真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认识。要切实提高对普查数据安全的认识,通过培训、合同约定等形式使数据安全意识深入普查人员心中。二是强化责任。要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好普查机构、普查队伍的普查数据安全管理责任,认真做好普查数据全流程安全管理。三是强化纪律。要通过专用设备、专用平台采集、传输、处理普查数据,严禁在互联网等公开媒介发布普查数据。

会议就下一步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区四普办要进一步提高对四普工作认识,将普查作为文博行业大练兵的难得机遇,选配文博部门精兵强将全力投入普查实地调查等工作,为文博行业培养一批业务骨干;要抓住普查实地调查的“黄金期”,严格按照普查工作时间安排推进实地调查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普查第二阶段任务;要在推进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抓好人员、文物、数据安全,做好应急预案,确保普查、安全工作双管齐下,有序推进。

8月28日,湖北恩施州、黄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交叉审核会议在来凤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召开,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技术评估处、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黄石市文物保护中心文保科相关负责人及多位“四普”工作专班工作人员参加会议。此次文物普查数据交叉互检分内业、外业两组同时进行,内业组审核已上传的文物点信息,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外业组前往仙佛寺石窟、板沙界起义遗址、活水渡槽、舍米湖摆手堂等文物点实地考察。

会议指出,恩施州高度重视“四普”工作,来凤、宣恩、鹤峰三县率先完成田野调查,普查进度领先省内其他市州。接下来,恩施州将继续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黄石市在“四普”过程中明确“四员四看四问四清”的工作要求,并以此为抓手推动黄石市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将结合在恩施州的考察交流经验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提出,普查数据要仔细推敲,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确保普查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恩施州、黄石市作为数据交叉试验点,要相互监督、取长补短,为湖北全省推广数据交叉审核提供宝贵经验。

考古成果助力普查新发现

辽宁省各地的普查队现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2312处,新发现517处。其中阜新市新发现294处、朝阳市新发现154处,两市占全省新发现总量的86%。这些新发现的背后,凝聚了普查队员们的辛勤和汗水,也得益于辽宁省多年考古工作的不懈努力。

“三普”以来,辽宁省通过实施多项考古专项调查,不仅培养了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还为本次文物普查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线索。各市县积极组织保障有力,一支支能力均衡、多面手型的“六边形”普查队脱颖而出,取得了普查阶段性成果,极大推动了全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丰富了辽宁文物资源宝库。

阜新市凭借“好班底”+“硬装备”,普查工作收获满满。为确保普查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性,市四普办从市直相关部门和单位抽调一批专业文博人员,配备充足的普查设备和物资,组建起了5支市直普查队伍。阜新市“四普”实地调查工作现已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348处,新发现294处,新发现涵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青铜时代和辽金时期遗址各个时期。普查工作对各类文物线索进行了现场研判和确认,为下一步文物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朝阳凌源市在考古工作中收集线索,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群。凌源市地处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辽宁省考古工作的重点区域。凌源市普查队自成立之初,便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普查队员均接受了长期的考古专业训练,不仅懂业务,而且掌握新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以往工作成果,普查队将牛河梁遗址周边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在全国调查过程中,发现了热水汤村无白丁村民组为中心的红山文化遗址群,这是凌源市“四普”工作开展以来的重要收获。

热水汤(无白丁)遗址群核心区与牛河梁红山文化保护区核心区——牛河梁第一地点(女神庙)的直线距离约13公里,占地面积约42.29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在这个区域内共发现31处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及积石冢,为红山文化进一步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提供了新资料。

辽宁葫芦岛建昌市重视走访征集线索,发现一处辽西古道遗址。建昌进入田野调查阶段,即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紧锣密鼓开展工作,现已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126处,新发现2处。建昌普查队重视走访调研,听百姓口述历史,深入挖掘文物线索。在药王庙镇康家沟村梨树沟岭新发现了一处古道遗址。市普查办迅速组织文物专家进行现场评估,初步推断应为傍海古道遗址。建昌是辽西与关内交通的关键枢纽,这一新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辽西地区的交通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为古代辽西走廊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文物普查不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集调查、研究、保护、利用一体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众多学术项目的成果得以融入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这项事业当中,促进了文物考古研究与阐释的深化发展,使学术研究与文物保护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各地普查队伍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8月29日,湖北黄石大冶市、荆州江陵县、十堰竹溪县先后全面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历时3个月的普查过程中,专业普查队伍围绕大冶市范围内古青铜矿遗址,独具特色的众多古寺庙、古桥梁以及古墓葬等六大类文物进行测量、定位,展开调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等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记录,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翔实资料。专班成员白天穿梭于阡陌田野,晚上分析整理当天工作成果、核对数据资料,并准备次日工作资料和规划线路。

image.png

据统计,大冶市目前完成420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工作,完成率100%,同时,对41处新发现文物点进行了资料采集工作,后续依次对各新发现文物点进行分类、甄别、鉴定后纳入大冶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库。在普查过程中,工作人员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融媒体、广播电视、线下分发传单等方式,面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文物线索,做到了“将文物普查的过程作为文物宣传的过程、人才培训的过程、文保法律宣讲的过程”,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家乡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热情。

炎炎烈日下,江陵县普查队员的足迹踏遍全县大大小小的村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陵县复查了“三普”原有的609处文物点,新发现6处文物点,总计采集文物点信息615处。江陵县普查队以采集文物点数量之多、完成速度之快,在荆州市文物普查工作中名列前茅。

本次普查工作的高效完成,得益于科学的组织安排和全体队员的辛勤付出。面对极端高温天气、复杂的田野环境和紧迫的时间要求,普查团队在田野调查中采用多种工具进行数据采集,除了传统的测量工具和摄影设备,还采用无人机对文物点进行空中拍摄,实现了对文物点全方位、多角度的精准记录,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对遗址的潜在影响。此外,队员们运用手持GPS平板和专业打点设备对植被繁茂、低洼溪流等复杂环境下的文物点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详细的记录。这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将为后续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原始数据支撑。

在普查过程中,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文物点附近的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索那些隐藏在岁月尘埃中的历史痕迹。这种近距离接触,让普查工作更加接地气,也让文物保护的理念得以深入人心。

下一步,江陵县将进入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同时,还将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瑰宝。

竹溪县共调查343处文物点(其中复查342处、新发现1处),完成率100%,外业任务全面完成,进度位居十堰全市前列。

自5月30日正式启动田野调查以来,县“四普”办统筹指挥,组建专业普查队3支,兵分三路,耗时3个月,深入全县15个乡镇、1个自然保护区,按照普查实施方案要求对全县范围内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六大类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展开调查。

普查队员不惧夏日高温、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田间地头、穿梭山林河间,运用无人机、RTK、相机等专业设备围绕文物本体、附属单位进行拍摄测量、卫星定位等工作,切实掌握文物的保护状况、空间地理、使用情况以及基本信息,并实时录入第四次文物普查数据采集软件。每到一处,结合地方情况开展走访交谈,细心了解新发现文物线索,做到“应录尽录 应保尽保”。

下一步,竹溪县将立即启动第二阶段的内业资料整理、图纸绘制、信息填报、数据复核等工作,确保每一处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研究、保护与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将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北京市在积极推进实地调查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普查队伍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近日,北京市在“四普”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县级普查单元配备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的基础上,以各区上报的普查队伍数量为基准,为各区普查队伍补充配发集成度较高的一体化采集设备,陆续发放移交到位,并选取各区相关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现场培训与实操演练,上门为基层普查队伍“送设备、送服务、送培训”,各区四普领导小组成员、一线普查队伍成员、志愿者、长城保护员等相关人员参加培训。

培训以设备技术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向各区移交设备后,由设备方介绍了设备基本信息、相关成果,并进行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的操作,包括设备使用、摄影记录、测量打点、数据导入、编辑整理、审核上传等内容。随后前往各区实操地点开展设备实地使用,并对采集内容进行初步的内业整理和填报,完整实践了各项流程操作。

通过设备培训,普查工作人员熟悉了设备的应用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新设备的优势,提高外业采集工作水平和内业整理的效率与质量,提升了普查队员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田野调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适应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形势、贯彻新要求,创新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手段,在实践中锤炼文保队伍,提升北京市四普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确保各项普查数据和工作成果的科学性、翔实性。

(京文 辽文 鄂文)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4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