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宜昌三峡地区抗战文物专项调查以来,发现多处抗战类石刻散落于点军区桥边镇、联棚乡一带。
宜昌被日军攻占后,中国政府鉴于其重要战略地位,于1940年7月重新划分战区,增设第六战区,设长官部于恩施,直接指挥对宜昌日军作战,以收复沦陷国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宜昌城西一线成为抗敌的前沿阵地。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1师师长乜子彬部、江汉荆宜师管区司令伍诚仁部等先后在这一带驻防。
这些抗战石刻多与这两位将领驻守宜昌有关。专项调查实施过程中,点军区普查办上报了董家岩抗战小道这一新发现文物点线索,并说明小道附近有多处抗战石刻。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今年6月,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点军区文化馆、秭归县文物保护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再次对点军区董家岩抗战石刻进行核查,从上峰尖村“還我河山”石刻步行至石牌村“敌人的坟墓”石刻,再返回至“還我河山”处,收获颇多。
董家岩抗战石刻
该石刻位于点军区桥边镇上峰尖村董家岩附近,长江三峡西陵峡的右岸。周边悬崖峭壁、山势陡立,地理位置险要且距离石牌要塞很近,由此经山路可直抵石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鄂西会战时期,乜子彬将军率部驻防于此。为鼓励所部将士勿忘国耻、奋勇杀敌,他写下“還我河山”“東征岩”“臥薪嘗膽”“勇往邁進”等激励士气、凝聚军心的抗战语录,并命令文化教官安排专人镌刻在当年部队活动的防区内。乜子彬,河北景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日战争期间,他英勇作战,参加过台儿庄战役、鄂西会战(包括石牌保卫战)等重大战役。
调查发现,所有石刻均沿董家岩抗战小道两边分布,多利用路边裸露的石灰岩崖壁雕琢而成,岩石表面没有经过任何打磨处理,外表显现出岩石粗犷的原始状态,可能与当时局势紧张有关,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其精雕细琢。
现场显示:部分石刻已被红色油漆沿着刻痕涂抹得更加清晰,便于观瞻;部分石刻依然保留着当年制作时的原始状态,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痕迹逐渐变淡,但笔画间琢打点依旧清晰可见;还有部分石刻上长满了台藓、或有地下水浸透、或岩石风化加剧,导致石刻文字淡化,处于解体湮灭的风险之中。
董家岩抗战小道起伏较大,依山就势或平坦、或上下坡、或沿沟壑转个弯,由“還我河山”石刻至无名溪沟处大部分路面保存较好,可见很长的石台阶、少量的泥巴路,还有一些在岩壁上开凿的岩体路面,最窄处0.5米至0.6米,最宽处可达2米,长1015米。在某个转弯处的隐秘角落中还发现一通“萬古不朽”的筑路石碑,隐约可见“□隆三十”的纪年,大部分字体比较模糊,碑体部分湮埋在泥土中。从无名溪沟处至“敵人的坟墓”石刻,这段路由于后期修建公路而逐渐荒废,没有找到原来的路径。
当年,乜子彬将军防守的这一区域,与18军方天下辖的11师胡琏部相邻。乜子彬部主要是阻击日寇从背后迂回包抄石牌,是护卫石牌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次调查确认董家岩抗战小道附近有石刻17方,分别是“還我河山”“勇往邁進”“頂天立地”“軍事第一”“東征岩”(2方)“臥薪嘗膽”“生存”“自強不息”“創造”“吃粗補破”“力行”“維新”“爭取勝利”“登峯”“至東征岩”“敵人的坟墓”;另有“以精神补物力”“光明”等石刻没有找到位置,同时还发现多处存疑石刻需要进一步考证。
题刻“還我河山”四字后有落款“三一”“乜子彬”,可实证是乜子彬将军手笔,“三一”应指将军所部31师的意思,这种书写方法符合文言文数字记述习惯,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一种数字记述方法。这方题刻相当于董家岩抗战题刻群的一个“封面”,表达了所有题刻的中心思想。“軍事第一”“臥薪嘗膽”“生存”“自強不息”等题刻笔风一致,气势相近,应该出自同一人手笔,也是乜子彬将军所书。另据乜子彬将军之子乜书杰在《儿子眼中的台儿庄守将乜子彬》一文中对将军奉命扼守三峡,驻防宜昌石牌时在山崖上亲自题写的抗日宣传标语“還我河山”“爭取勝利”等至今仍存的记载,也可佐证这些石刻确实出自将军手笔。石刻中有三个位置刻有“東征岩”,字体大小不一,多次镌刻在石壁上更能彰显将军东征的决心和信念。
同时,这些抗战题刻附近留存着共产党人的身影。据载,左翼诗人臧克家成为第30军池峰城部的文化教官,并给其下属各部推荐了不少共产党员当秘书,周希(周熙)被推荐至31师乜子彬部;中共地下党员孟昭修当年也在第31师任师部参谋。
曾家岩屋抗战石刻
该石刻位于点军区联棚乡福安村八组柴家冲的曾家岩屋内,沪汉蓉高速铁路从旁边经过。岩洞内石壁上至今保留有伍诚仁将军阴刻行书“明耻教戰”四个一尺见方的大字。这里也是江汉荆宜师管区司令部所在地,1940年至1943年,伍诚仁将军一直在此办公和住宿。这四个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彰显他当年抗战的决心与信念。伍诚仁,福建浦城人。抗战期间,历任江汉荆宜师管区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副军长等职。
九畹溪溪口墨书
该墨书位于秭归县九畹溪镇九畹溪村九畹溪溪口处,长江右岸,对面便是牛肝马肺峡(已经淹没)。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的《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湖北卷》记述:1994年3月调查,此处要塞占地面积122平方米。铁血要塞是其中重要一处。该要塞共有5个工事,每个工事间距百余米,相互独立,其中两个相互连通,皆用混凝土构筑。工事内有枪眼、灯台及储藏室、休息室等。有的与天然洞穴相连,深达20余米。工事的墙壁上有用墨笔题写的“铁血要塞”四个字。
参与过江防要塞守备的阎秉心在1985年的回忆文章《抗战时期的宜巴要塞区》中记述:1940年春,设立“巴万要塞区指挥部”和“宜巴要塞区指挥部”。两个指挥部根据“依滩设塞”的原则统一规划,各自在防区内选点设塞。巴万区由上而下设白帝城、黛溪、巫山、青石洞四个点;宜巴区设牛口、泄滩、庙河(含九湾溪)、石牌(含平善坝)四个点。各点均指派部队进驻,并按上级规划要求,负责构筑永久或半永久工事。此处应是“宜巴要塞区指挥部”所在地,即指挥官滕云的驻地。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文物保护中心;宜昌市点军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