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艳菲 王政良

7月17日至20日,“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本次研讨会主题是总结和回顾过去30年国内外聚落考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韩国、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0余家高校、文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教授主持,5位学者围绕中外区域系统调查的最新成果展开分享。

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盖瑞·费曼(Gary Feinman)从宏观视角阐述了区域系统调查在重新构建全球历史中的作用。他提出中国及全球其他地区的区域系统调查结果与简单环境论及线性模式不完全对应,并揭示显著时空差异。这促使学界重新思考多样性、合作及主观选择的历史作用,而相关思考已体现在家户及微观研究中。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栾丰实结合鲁东南地区的区域系统调查数据,揭示出鲁东南沿海地区龙山文化的聚落结构,即“城址-环壕聚落-小型聚落”,与中国古代国家的“都-邑-聚”模式或结构相当吻合,应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同时,调查区域的南北两区在遗址数量及所承载人口规模、不同等级聚落遗址数量及其人口数量分布上呈现出明显区别。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方辉回顾了山东沿海地区30年来区域系统性考古学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历史地理文献对聚落形态阐述的重要性。调查和研究结果初步恢复了沿海地区秦汉社会“全景图”,为考察琅琊郡基层社会行政组织、人口规模与分布、交通路线、郡县乡里组织、秦汉县治地望乃至县界标识等问题提供了文献之外的实证资料。显示了区域系统调查数据对于社会考古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聚落考古研究范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峰(Li Feng)基于对龙口归城的调查和试掘资料,通过研究珍珠门文化在该地区的存在状态、生产系统及其在归城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得出归城地区的周文化与珍珠门文化之间存在互补性交流机制,这为两种文化的日渐融合提供了条件。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李炅娥(Gyoung-Ah Lee)以韩国济州岛考古项目为案例,探讨了全新世早中期岛上居民与大陆人群的交流互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手段,重点探究与陶器原料获取、特定饮食习俗相关的聚落形态及人口流动模式,发现济州岛居民虽与大陆居民存在交流互动,但核心饮食传统和居住方式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均得以保留。

专题汇报

专题汇报环节由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沈辰(Shen Chen)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荆志淳(Jing Zhichun)主持。中外学者围绕亚洲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考古议题做了12场学术报告。

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文德安(Anne Underhill)从城市发展与性质两方面提出山东各区域社会变迁的证据,认为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到商代考古遗存丰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契机。相关议题论著将引发国际考古学界对早期城市研究的广泛关注,推动山东考古成果融入全球学术对话,为早期城市化共性与差异研究提供关键参考。

王芬教授以两城镇和苏家村遗址为例,总结了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在鲁东南地区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及多学科研究新进展。这些成果对于深入研究龙山文化聚落结构,探讨海岱及其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域聚落形态结构、人地关系演变及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候选人王子婵和教授李旻(Li Min)认为,史前朝圣活动在中国早期龙山时代的跨区域交换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人口流动、物资交换及象征体系的标准化进程,培育出共同文化氛围,并支撑了稳定交换廊道的形成,为复杂政体崛起奠定基础。

美国福尔曼大学助理教授吴浩森(Andrew Womack)和以色列海法大学高级讲师哈克(Yitzchak Jaffe),讨论了鲁中、鲁北商周陶鬲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并结合岩相、微痕及残留物分析,探究了器物制作和流通,及其所反映的商周变革对民众生活、族群认同的影响,社群对商周文化的接受、适应和抗拒。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姚辉芸(Alice Yao)认为山东沿海聚落调查项目的主要贡献之一是系统地确定了秦汉空间足迹。这不仅揭示了帝国运动背后的领土政治,还证实了这一时期人口激增的事实。通过与长江地区秦汉时期的聚落模式进行比较,她认为不同地区在城市规模、人口估计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皆有所不同。

美国宝尔博物馆研究员焦天龙(Jiao Tianlong)提出海洋聚落考古为新兴领域,聚落分布受海岸环境尤其是海平面变化影响。中国史前海洋聚落的发展可分为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全新世中期三个阶段,地域上分为北、中、南三区,海洋开发形式和航海术发展程度各异。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江雨德(Roderick Campbell)认为郑州商城制骨业专业化程度高,但可能没有大规模作坊。虽存在众多中小作坊,但骨器生产未实现标准化和批量化,且作坊间具有差异。制骨业非中央化亦非王室控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李永迪(Li Yongdi)探讨了殷墟手工业生产管理与布局,系统梳理手工业遗址的种类、生产型态及空间分布,从城市空间构成与社会组织角度,讨论生产运作方式及影响,认为以氏族家族亲属关系为单位解释聚落型态及生产模式存在不足。

英国牛津大学副教授安可(Anke Hein)以薄片分析法研究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双层器,发现其粗陶与细陶部分采用不同陶土及羼和料组合,通过多种接合技术降低接缝开裂风险。双层器揭示陶器材质与设计的内在关联,这种克服技术难题的粗细陶结合工艺具特殊意义。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博士后李晋沃(Jinok Lee)探讨了韩国青铜时代松菊里式房屋黑色沉积物成因,通过环境考古学方法,结合植硅体分析与土壤微形态学观察,发现沉积层由碳化物质堆积形成,含水稻与粟植硅体。农作物、草及低地土壤曾用作建筑材料,沉积层形成于房屋堆积后经焚烧改变。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教授内克米·卡鲁尔(Necmi Karul)以土耳其Taş Tepeler项目的哥贝克力石阵、卡拉汉等遗址为案例,探讨了全新世早期定居化和社会复杂化进程。两遗址均有长期居住人口、大型公共建筑、相连建筑群及精致艺术品,有助于从社会和定居角度全面分析史前社会的象征性和社会性。

土耳其丘库罗瓦大学副教授法特玛·沙欣(Fatma ŞAHİN)汇报了尚勒乌尔法地区最新田野调查成果,2021年发现的恰克马克特佩遗址反映了定居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定居遗址和沙漠风筝结构是人类定居及动植物驯化的直接证据,石器打制工艺表明其在前陶新石器时代A阶段(PPNA)便有人居住,地下式及圆形单室房屋等为研究定居化狩猎采集群体生活与社会组织提供线索。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环节分为四个专题,共计60余场报告,以下举例介绍:

1.聚落考古理论、实践与历史地理研究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钱耀鹏认为,聚落由功能各异的建筑物构成,但考古学中的各种遗迹因形态结构及使用痕迹的多功能指向,导致遗迹的功能特征模糊。从设计学角度分析功能结构,有助于克服认知局限,提升遗迹功能判断的准确性与聚落考古研究的科学性。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认为交通条件是乐浪、交趾汉晋时期社会发展差异的重要背景因素。乐浪与辽东、山东半岛、东南沿海等存在陆、海文化交流,受燕文化、东北土著文化、辽东和东南沿海汉文化影响。而交趾主要经北部湾沿海地带与岭南地区交流,“红河交通道”作用有限。

2.黄河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的多条主干道路及两侧墙垣,将二里头都邑划分为宫殿区、祭祀区、贵族居住、墓葬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等网格,形成以宫殿区为核心的“向心式”布局,体现出宫城居中、分层规划、居葬合一等布局特征。表明当时具有成熟统治制度,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此布局为二里岗文化、殷墟所继承。

荆志淳(Jing Zhichun)教授探讨了大邑商的涌现性城市秩序,提出其复杂性源于集权国家制度与去中心化、生成式过程之间的动态互动。其聚落单元为功能复合型族邑,具居工祭葬合一特点。这种整合体现了以家族为基础的群体自下而上的自治,促进了社会流动性与经济活力,城市活力亦得益于人口多样性带来的“能量聚集”效应。

3.长江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介绍了良渚古城历年考古发现。2007年发现以莫角山为中心的长方形古城,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城墙用黄土堆筑,底部有石头地基和青胶泥,内外有壕沟。城西有贵族墓地,城南粮仓出土20万公斤炭化稻米。2009年发现外郭城,中心宫殿区30万、内城300万、外郭600多万平方米。2010年后发现距今4700-5100年的水坝,水库面积14平方公里,水利系统复杂。

澳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吴冬明探讨了聚落视角下青铜时代鄂东南社会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传统研究侧重资源与采冶技术,对聚落、社会及人的关注不足,如采矿者身份、聚落规模等问题待解。从聚落视角分析形态变迁及矿产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可透物见人,了解其历史。

4.经济与社会研究

杜伦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文菲对青邱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房屋的建造与使用进行了地学考古学重建。发现房屋建造材料主要取自近旁河湖沉积和文化堆积,反映就地取材。研究揭示建造工艺、家户活动与空间布局在社会复杂化中的作用,也为家户、聚落考古及社会结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徐波将齐国大型刀币的出土按数量分为五级,附近多分布盐渔林等国家管控资源。大型刀币分布反映齐国交通、关隘、城邑及边疆范围,未发现出土于疆域外。大型刀币形态重量稳定,推测为齐国上层有意识创造,属官营经济体系下社会统治复杂化产物。

本次会议讨论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以全球视野聚焦亚洲地区,研究地域既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亚,也涵盖中亚、南亚及东南亚,时间跨度近万年。研究视角多维化,从宏观视角强调全球比较研究,重点探讨文明起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从中观视角展示区域系统调查最新成果,并聚焦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关键区域;从微观视角深入探索聚落形态、手工业生产(如陶器、冶金)等具体问题。凸显了中国考古学在全球文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中国考古学与国际主流学术话语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微信图片_20250724111051.jpg会议现场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37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