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考古室内整理的应用研究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婉郦

RFID的全称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标识,它通过非接触和非线性可见的方式传送标识资料,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包括RFID标签和RFID阅读器两个主要部分。标签上的芯片存储着唯一的标识码和其他相关数据,而阅读器则用于与标签进行通信,当阅读器发出无线电波信号时,它能够激活附近的RFID标签。标签上的天线在接收到信号后,从中获取电能并激活芯片,将存储的信息回复给阅读器,或者执行其他操作。RFID系统通过标签、阅读器和后台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物品的无线识别和管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REID技术优势

1.RFID标签编码标识具有唯一性,保证物品在各阶段的信息精准性。

2.抗干扰性强、穿透力强。实现非接触式地获取信息不受相应遮挡的干扰,并能有效实现超长距离的精确通信。多个RFID标签可被同时识别、接收和处理,信息处理快速便捷。

3.存储容量大。RFID标签的数据容量十分庞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扩充到10k,并且其容量现在还在扩展。

4.安全性高。RFID标签信息是由电子信息编码而成的,具有加密功能,无须担心内容被伪造,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RIFD技术应用领域

近年来,国内RFID技术已经在物流、制造业、医疗、资产管理、图书馆等众多领域开始应用,对加强公共安全以及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考古室内整理工作内容

考古室内整理的要求

室内整理是在野外工作收集的实物资料和记录资料被运回到发掘队营地或工作站之后,在编写发掘报告之前对遗存所作的各种处理、鉴定、记录和分析研究。最低限度的整理包括对调查发掘品的必要处理和初步分类。高质量的整理还要对遗存进行各种观察、鉴定、检测、分析,进行编年研究、文化研究、聚落分析、文字内容考订、模拟实验等专题研究。

随着计算机在考古工作中的普及,田野工作期间和室内整理期间获得的各种文字、数据、表格、图像资料都要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

考古室内整理现状

1.一般情况而言,遗址的出土文物数量巨大,清理编号任务繁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且耗时较长。

2.遗址中临时库房的文物排放方式比较随机,存在着一定的文物安全隐患。

3.在室内整理中,对文物的观察、测量等数据记录总结编写进数据库后,数据库及数据信息基本与文物本身脱离,如想再次检查或校正整理完毕的文物数据,寻找文物本身难度较大。

考古室内整理中RFID技术应用的可能性

智慧系统建设

考古实验室系统的用户大致可分成两个类别:系统管理人员和库房管理人员。智慧系统要实现不同类型的功能,例如文物数据留存、数据分析、实验室人员管理、借还信息整理、设展情况、权限设置等。

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的主体是该遗址的主要工作整理人员,系统管理是指对一些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并对日常信息实时处理。基础数据是关于这个系统的所有永久性数据,以动物考古库房为例,如:动物骨骼残片的种属、部位、左右、人工痕迹、重量、长度、宽度等录入文物基本信息。

2.库房管理人员模块 管理人员模块以库房工作人员为主,负责文物排放整理、文物展览、文物借还、库房出入人员记录等工作。无论是在系统管理模块还是在库房管理模块中,都会涉及对文物基本信息、借还状态、文物等级等核心数据的管理。库房管理模块与系统管理模块的区别在于可以查看文物出入库等现有的数据,但是没有基础数据的编辑权限。

硬件准备

RFID在藏品管理中应用需要的硬件配置主要有:RFID电子标签、发卡器、红外感应触发器、天线及RFID阅读器等。

1.RFID电子标签 一枚RFID电子标签绑定一件文物,标识文物的相关信息,将标签粘贴在文物上。

2.发卡器 发卡器用来读取单个电子标签中的身份标识号。管理员通过连接电脑的发卡器输入电子标签对应的文物相关重要数据,其数据可以设置密码保护。

3.红外感应触发器、天线及RFID阅读器 在库房出入口设立藏品自动出入库扫描区域,安装红外感应触发器、天线及RFID阅读器。通过网络连接,库房工作人员可读取出入库藏品电子标签内容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使用灵活方便的RFID手持终端机,可通过管理软件进入库房管理系统进行文物识别。

4.文物推车式盘点机 通过文物推车式盘点机,有助于工作人员快速盘点每日整理工作量、文物在库情况、文物错放位置以及更容易地找到需要观察的文物。

5.门禁系统 可以灵活地为考古工作人员添加和删除任意门的开门权限、设置权限有效时间,并可以方便地统计和查询刷卡开门记录。

操作流程

遗址整理工作人员将文物名称、测量基础数据等文物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并选择适合文物材质的方式粘贴电子标签(系统管理模块)。如需借展或二次核验等工作任务,由库房管理人员交接好纸质文件后,通过手持终端机快速定位文物位置,并更新文物出入信息。每日库房管理人员通过文物盘点机对库房内的文物进行盘点整理,统计文物借还状态,形成工作日志(库房管理人员模块),另外与库房的门禁系统和工位打卡系统链接,库房管理人员也对当日进出库房人员进行基础统计。

RFID技术在考古室内整理中的优势

1.使用RFID技术,可构建基础设施稳定先进、数据信息全面准确、业务应用灵活普及,规范标准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是考古信息化和文物资料双轨式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2.RFID技术可以高效保管文物数据、处理文物信息、更新文物借还状态等业务。将数据数字化,使其更安全、实用、便捷。

3.RFID的数据可以反复修改读取,及时补充完善文物数据,实现数据动态管理。通过数据整合统计分析,为文物保护方法决策或数据整合提供支撑。

4.通过对RFID标签的定位,为海量文物信息的查阅以及文物本身的位置寻找提供便捷。

5.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盘点效率,减少重复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完成考古田野工作的最后一环提供信息化辅助支撑。

RFID技术在考古室内整理中的不足

1.RFID标签的粘贴可能会对文物本身造成损伤,需要根据不同材质的文物选用不同的粘贴方式等,尽最大可能降低对文物的破坏。

2.RFID技术很难运用于金属制品之上,金属会干扰RFID的辐射波,造成定位等信息偏差,需要进一步探讨对于金属材质文物的应用方法。

3.RFID电子标签本身不具有防盗功能,库房藏品盘核扫描中,系统显示的盘核数量只能说明电子标签的在库数量。如果电子标签与文物分离,将无法准确判定库房内文物情况。

4.由于盘点机需要接入无线通信设备,因此在清点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延迟和数据无法通过网络传送的问题。

5.RFID系统涉及一定成本问题,难以在中小型考古所中普及。

依靠RFID技术,可以实现考古室内整理的高效化、精确化,摆脱传统文物库房纯人工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文物本体与文物数据的有效结合,实现流程化、规范化的出入库管理,解决保管人员人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文物安全,实现文物出入库信息追踪,做到快速盘核,提升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应用RFID技术时必须由RFID技术支持公司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工作人员需细化操作流程,严格按流程操作。针对RFID目前在考古层面应用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应技术补偿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4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