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党和国家对考古、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考古热”“文物热”“博物馆热”等成为社会文化领域发展的新名词。人们热切关心考古新发现、踊跃参观博物馆、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为,体现出公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对于考古、文博相关单位而言既是全新的挑战,亦是一种难得机遇。
将考古成果高效转化
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重返三星堆》等考古纪录片的全平台高频播放,《只此青绿》等吸收文物元素而创作的音乐、舞蹈剧在各地火爆巡演,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人潮涌动等现象,是考古、文博资源作为公众新型休闲模式的侧面表达。面对年龄结构日益年轻化的兴趣群体,考古、文博单位作为最贴近中华文化本源解读的第一线工作队伍,如何与时俱进、将考古成果高效转化、宣传推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件重要且紧迫的事情。
当下,基于考古、文物资源而衍生出的文创产品风行,如音乐、舞蹈剧、纪录片、玩偶、食品等,呈现出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已由最初的通过参观文物展览获取文化知识的单一诉求,转变成更为多元的基于体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具有互动参与性的可获得式的文化学习体验。并且在教育领域内考古研学的盛行,公司与协会等社会团体的积极组织,也给博物馆在管理模式与业务范围上,带来了不小挑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体验,也成为了公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新期待,这也势必需要博物馆在展陈方式上形成新转变,在过往以实物为核心设计展览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在展陈中实现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呈现。另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与现代城市中心具有一定距离,如何平衡文物保护、展示与吸引游客参观驻足之间的关系,使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发挥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作用,亦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事项。
日趋丰富多样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背景下,考古、文博相关单位面临上述机遇与挑战。现引入“考古露天博物馆”的理论概念,并置于当前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予以思考与讨论,或许能够为我国文化遗产的活化、腾飞,提供新姿态。
考古露天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欧洲较为流行的博物馆新形态,其发展进程已逾百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风靡整个欧洲,吸引大量游客参观。进入21世纪后,创意旅游成为欧洲的文化新需求,考古露天博物馆的建设也随之调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业务结构与理论共识。
根据世界实验考古学会(EXARC,隶属于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定义,考古露天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其基于考古资料,在户外开展真实规模的建筑重构,并以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特色,解读人们过去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复原呈现的建筑或工艺,皆依据考古研究而以科学的方式表达,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研究以及服务游客欣赏。
一般而言,考古露天博物馆由传统展览馆及相关场所、考古遗址或考古遗址博物馆、民族学露天博物馆或历史房屋、自然公园或文化景观、重构的舟或船、活态历史博物馆、动物农村、主题公园等八项板块构成。实验考古及其研究成果的运用,是考古露天博物馆发展的核心支撑与特色体现。
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
考古露天博物馆与其他类别博物馆的显著区别在于实验考古的应用。实验考古是一种根据考古资料,科学化地对古代建筑、器物生产与加工、食品制作等方面进行重建或重构,将考古遗迹现象以动态化的方式予以呈现的一种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露天博物馆聚焦实验考古的可互动实践性,通过吸引生活在当地及周边地域的不同职业的兴趣人士参与,发起古代房屋搭建与舟、船制作、陶器生产、青铜器铸造等实验考古活动,在通过实验考古研究探索解决考古学问题的同时,也让公众有所参与,构造新的复古景观,还原古代生产工艺,满足人们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在视觉、听觉、嗅觉上体会到的是与古代环境接近的真实景观,在触觉、味觉等方面体验到的是过去的真实工艺生产流程,以一种沉浸式的方法,向游客展示古代的物质文化。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有效强化当地及周边地域人群,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参与感、认同感与自信感。
在实验考古活动运营的基础上,考古露天博物馆将其开发成教育实践产品,比如面向青少年的文化科普书籍或系列教育课程,并与中、小学合作,定期在寒暑期等节假日,组织教师、学生到考古露天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以动手感受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的双重融合。
考古露天博物馆以实验考古的研究成果为支撑,构建的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模式,对于我国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展陈设计、研学组织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就考古遗址博物馆或公园而言,其优势在于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具备草地、山丘、湖泊等自然景观,在优美的环境中添设仿古城墙等建筑、呈现古代社会生活面貌的金属雕像群等,促使人们在览胜的同时,获得来自人文的滋润。
如果考古遗址博物馆或公园吸收考古露天博物馆的理念,设计研学教育或公众活动,在考古遗迹现场参观、考古沙坑模拟发掘体验等活动的基础上,于自然景观区域内开展古代房屋重构、陶器制作、青铜器铸造等活动,将会探索出一种利用考古遗址博物馆或公园的空余场地、且在不影响地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有效吸引更多游客参观,以动态化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新途径,亦是有助于塑造考古遗址博物馆或公园,相较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自身差异化特点。
文化娱乐与消费促进
考古露天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中,除了实验考古作为其主要支柱外,另一个便是具有表演性质的“活态历史”展示。“活态历史”(living history)展示是由博物馆组织考古、历史领域相关专家,与编剧、专业演员、志愿者等相关人员合作,在考古露天博物馆里以表演的形式,向游客呈现过去的历史事件、生活方式与习俗。其和基于考古、文物元素创作的舞台剧不同,是博物馆主导下的科学真实化的、游客能够参与互动体验的古代历史场景再现。
当下《只此青绿》《金沙》等具有考古、文物元素的舞蹈、音乐剧爆火的背后,表达出人们对于文化遗产复原可视化的追求。考古、文博相关单位若能够借鉴考古露天博物馆的运营经验,开发出具有考古学文化特色的“活态历史”展示活动,并与传统文化、民俗节日相结合举办相关活动,将能够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全方位、动态化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遗产还原的期待。因游客的广泛参与,或许社会上将形成新的文化娱乐方式,并因考古、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促进地方旅游消费,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
非遗保护与技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考古露天博物馆的收藏重点,常通过实验考古活动与“活态历史”演绎向公众展示。我国的各类型博物馆尤其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或公园,因其场地环境优美开阔,可以参照考古露天博物馆的理念,根据实验考古研究,重构古代建筑,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驻,在还原的古代真实场景下,将传统非遗手工艺技术向游客介绍。博物馆协助非遗传承人开办非遗传承学习班、举办非遗集市等,并邀请其加入实验考古研学系列课程的开发,产生经济收益的同时,亦是探索博物馆助力非遗保护与技艺传承的新方式。
结语
引入考古露天博物馆的理论概念,解析其运营模式与核心特点,结合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从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文化娱乐与消费促进、非遗保护与技艺传承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与思考,探索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领域内,能够发挥的更多社会职能。考古露天博物馆理念的融入,构筑了文化遗产活化与腾飞的新姿态,对推动考古、文博相关单位更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系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