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路洞窟顶与地面的再认识兼谈相关凡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高思颖

龙门石窟路洞是开凿于北魏末期、设计规整、布局统一、雕刻精致、内容丰富且是一次完工的中大型洞窟。早年对路洞窟顶和地面的调查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本文通过近年对路洞重新调查,增改了一些遗迹现象,并对路洞报告凡例提出一些拙见。

路洞窟顶

位置:窟内顶部衔接窟内前壁与左右两侧壁,西边缘衔接正壁大龛的龛楣上方,东边缘紧邻前壁上方的一组坐佛之上,左右边缘位于左右两侧壁的一排坐佛上方,其中右侧壁与窟顶有一条分界线,左侧壁与窟顶未见明显分界。

形制:穹窿顶,长334.5厘米,宽390厘米,东南角为圆弧角,东北角为后期水泥修补不辨,其余两个角为衔接正壁龛楣未形成弧度,顶部最高处距离地面420厘米。

内容:窟顶中间雕刻高浮雕莲花,莲花分为三层,中心为莲蓬,直径36厘米,厚度16厘米,可辨有一颗莲蓬的莲子;第二层莲心,近窟内边缘残损,莲心与莲瓣之间有一处后期搭建的燕窝。三层浅浮雕覆莲瓣,莲瓣为重层交错相叠,近窟门的部分莲瓣现状较完整,近正壁大龛的莲瓣仅能辨出外部轮廓,似未雕凿完工。直径201厘米,每个莲瓣长约42厘米,厚5~7厘米。

莲花周围布满佛首,近正壁大龛窟顶面残损严重漫漶不清,该处佛首不辨,左侧仅存部分,右侧与前壁上方的佛首大部分尚存,但右侧大部分佛首面部不清仅能辨出轮廓,为烟熏所致,前壁上方局部风化严重。目前可辨,以前壁上方的27个正面佛首为界,其余佛首均以四分之三面朝向正壁雕有主尊的大龛,这些佛首共计335个,分布错落有致,他们雕刻有肉髻,与侧壁交界处有一些还搭配刻有衣着。正面佛首面部浑圆,侧面佛首面部较狭长,每尊头像宽约7厘米、高10~12厘米左右。窟顶东北角可辨有一朵三瓣莲花图案,长度高度约在40厘米左右,西南角可辨有一条与莲瓣弧度相似的圆弧线,应为莲花残迹。

路洞地面

位置:西边接正壁高台,由于正壁高台立面不平整导致西边缘亦不平直,东边接门槛并低于门槛32厘米,左右两边接两侧壁。

形制:地面为一不规则的方形,紧邻窟门的宽度398厘米,紧邻正壁的宽度440厘米,右侧进深390厘米,左侧进深360厘米。

病害:洞窟地面现状漫漶不清,多处呈沟壑状,高低不平,地面裂隙较多且琐碎,其中在地面中部有一处宽度在30~80厘米的三角形大裂隙。

内容:地面尚存有几处线刻遗迹,原布局不清。线刻大部分为刻画流畅的波状条纹。值得注意的是位于西北角的地面发现有“S”型疑似水禽或凤首,左侧有一朵较小的莲花,此外正壁高台立面疑似大象脚下地面尚存浮雕的莲花残迹,西南角有似天莲图像以及重层圆弧纹。近窟门处地面有两处勾状图案,尚待考证。

路洞考古报告凡例

龙门石窟路洞的考古报告,体例应基本遵循原调查报告。龙门石窟考古报告洞窟编号采用以自然区段分区编号的方法,将石窟东、西山分别划分为若干区段,每区段独立编号。路洞考古报告对路洞及其周边区域窟龛编号应依旧遵循既有编号。由于路洞为统一规划开凿的洞窟,后期有些许补凿小龛,对于洞窟内的窟龛编号此前调查报告主观将统一规划的内容与补凿的龛分篇章介绍,并进行分开编号,路洞考古报告中应重新调整洞窟内容编号以及补凿小龛的编号,以期达到较为客观的统一编号。

路洞营凿空间范围之外的中小型窟龛,按照沿用已有编号的原则,原王振国调查报告中将窟外正壁命名“Y”,即窟外南力士外侧原编1790改“Y4”,此次调查原则上保持1790的原编号,对新发现的窟龛在基于原路洞编号的基础上,结合王振国调查报告的命名,并参酌崖面趋势作为路洞的附龛处理,一般按照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编号,以“路洞窟号-Y阿拉伯数字”的方式表示,如“第1787-Y1号龛”表示路洞外1号龛。

路洞内部对于两侧壁内容编号本报告仍然采用之前王振国调查报告中对两侧壁分层命名的方法。侧壁最下层神王像之前命名为“Ws-1(南壁)”“Wn-1(北壁)”“We-1(前壁)”为了与上面内容统一,也为区别于正壁即西壁补凿小龛“W”编号,我们仍统一以壁面所处方位字母为开头命名,即变更为“Sw-A”“Nw-A”、窟门两侧下部即前壁自北向南依次编号为“Ew-A”。

洞窟补凿的小龛则作为洞窟内部造像行为处理,不应采用之前报告中与洞窟内容分开叙述的体例,且在叙述时应当注重与洞窟统一规划内容之间的位置关系。之前报告将窟内4个壁面分别命名为窟内正壁佛坛为T,南北壁S、N,前壁E。此次调查中我们仍然沿用南北壁与前壁的字母开头,佛坛外立面属正壁范畴,因此正壁则与前壁相对命名为“W”,补凿小龛的龛号仍维持既有编号,即从左向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形式仍以N后缀阿拉伯数字的方式表示,如N1仍表示北壁1号龛,W1则表示正壁(佛坛外立面)1号龛。

由于路洞的洞窟结构为正壁设一大龛,因此将承载主要造像大龛称为“正壁大龛”;承载洞窟左右两壁造像、窟顶和地面的空间称为“窟内”即可,窟门内外沿之间称为“门道”;窟门以外称为“窟外”。关于洞窟壁面,以洞窟正壁主尊之左右为准做如下划分:

门道壁面,分别为“门道左壁”“门道右壁”。

主室以正对门的壁面为“正壁”,其前左、右两侧与之衔接的壁面分别为“左壁”和“右壁”,以窟门内沿所在壁面为“前壁”。路洞由于壁面与窟顶之间分界部分不明显,但是有些可以明显看到有凿出的分界,为了便于测绘和区分,根据客观的壁面分界情况,并适当考量壁面的造像分布情况,划分上部分界线,分界线以上作为“窟顶”。

关于描述顺序,洞窟一般按照“窟前建筑遗迹”“窟外”“门道”“窟内”的顺序由外至内进行。四壁之间及壁面与窟顶之间分界明显者,一般按照正壁、左壁、右壁、前壁、窟顶、地面的顺序描述。同一图像或同一龛内描述顺序为先描述造像载体的形制(如龛形),后描述造像,造像描述顺序先主尊,对于胁侍有规律分布的采用从近主尊到近龛沿两侧甚至再到龛外两侧的分布顺序描述,如二弟子在主尊两侧,弟子两侧分布二菩萨,就采用先“二弟子”后“二菩萨”,分别描述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如先“左侧弟子”后“右侧弟子”,对于胁侍分布较不规律的也采用从主尊左侧到主尊右侧的顺序,如“左侧第一、左侧第二”……

洞窟之“高”一般为窟顶最高点至洞窟地平面之间的距离,“宽”为左、右壁间最大距离,“进深”为正壁和前壁间最大距离。地面一般以横向中心线左、右壁之间距离为其“宽”,以纵向中心线前壁、正壁坛外立面之间距离为其“进深”。

初步认识

路洞窟顶装饰较为独特,其中窟顶东北角隐出的莲花为中原地区魏窟首次发现,经调查发现西南角还有一处明显的弧线,初步推测应为莲花残迹,窟顶莲花看似残损,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实应为未完工的雕刻,这为北魏洞窟窟顶莲花的雕刻过程提供了一个好的素材。窟顶布满小佛首不同于敦煌莫高窟窟顶布满加趺坐千佛龛,在全国范围内为首次发现,佛首面部朝向在窟顶的东、南、北方各不相同,但在洞窟的视觉效果均为朝向正壁大龛主尊,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王振国老师此前推测路洞为出帝开凿。永熙二年(533年)出帝两次驾幸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应是为了确认路洞开凿的选址、造像题材等。笔者赞同此观点,地面的刻画布局可以与宾阳中洞地面关联研究,二者似乎都表现了佛国中水的境界。不同的是宾阳中洞的水波纹为圆弧形漩涡状,而路洞的水波纹为似水草一样的波状条纹。大象足踏莲花题材也是首次发现,这种正壁大象衔接地面莲花以及刻画的水波纹表现佛国世界水面沉浸感的表达方式与宾阳中洞地面的表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该是路洞地面设计时参考了宾阳中洞地面题材的设计理念。

(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7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