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钟离国的地下世界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叶润清

钟离,《史记·秦本纪》作“终黎”,嬴姓,子爵,西周时由伯益的后代受封而建立的周代诸侯国。春秋时疆界大体以今蚌埠和凤阳一带为中心,横跨淮河中游两岸,与徐、州来、群舒、巢和吴之卑梁等方国或地区相邻。春秋末至战国早期为楚国所亡。

但在蚌埠双墩和凤阳卞庄两座春秋晚期钟离国国君墓葬考古发掘之前,少有人知道其存在。

蚌埠双墩钟离君柏墓

在蚌埠市淮河北岸3公里的淮上区小蚌埠镇境内有两座高大的墓冢,当地人称之为“双墩”,所在地也因此称为双墩村。因盗掘未遂,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蚌埠市博物馆,对北侧的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双墩一号墓封土呈馒头状,发掘时高9米,底径60多米。墓坑为罕见的圆形,直径20.2米,斜壁。2米以下有宽1.8米的生土二层台。正东向有长10米、宽3~3.2米、共十四级斜坡阶梯墓道。坑底直径14米,距墓口深7.5米。

墓室由主棺椁、殉人木棺和器物椁室构成。主棺椁居中,东、西、北侧各殉三人,南侧殉一人与两个器物椁室,共10个殉人加2个器物椁室箱计12之数,形成“十字形”三三制墓室布局。

一号墓墓主葬具为一椁一棺,位于墓底正中,主棺内仅残存几颗牙齿,经鉴定墓主年龄约40岁。陪葬10个殉人,年龄在20至30岁左右,南部殉人40岁左右。

该墓共出土随葬品400余件。以青铜器最多,有鼎、罍、匜、甗、豆、簠、盘、双联盒、勺,钮钟、铃,戈、戟、斧、刀、剑、矛、镞,车軎、马衔、车饰等。玉器多是墓主人胸前配饰,有环、珠、玦、佩、韘和玉牙佩饰等。陶器有彩绘纹陶罐和陶鬲、印纹陶罐、盆等。漆木器仅存漆皮以及双龙形、虎形、圆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的金箔饰。其他有石磬、砺石、骨镞、骨笄、蚌坠饰、海贝饰。随葬坑里还有专门放置用以祭祀的猪、牛、羊三牲食物箱。

在青铜钮钟、戈、戟和簠的不同部位发现有两种内容的铭文,其一为墓主人自用器铭。如钮钟钲部铭:“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鹿(即钟离,后同)君柏作其行钟,童鹿之金。”簠内底铭:“唯正月初吉丁亥,童鹿君柏择其吉金,作其食簠。”戟戈胡部铭:“童鹿公柏之用戟。”其二是与徐国战争所获兵器铭。在戈的胡部铭“童鹿公柏获徐人”,内部位铭“余子白□此之元戈”;戟戈的胡部铭“徐王容取其吉金自作其元用戈”。这些铭文的发现与释读,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直接证据。

凤阳卞庄钟离君康墓

与此同时,2007年5月,在凤阳县板桥镇古城村卞庄也发现了一座圆形土坑墓葬,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墓主竟是钟离君柏的小儿子康。

卞庄一号墓残存墓坑为圆形竖穴土坑墓,口径残存直径约11、底径约8米,残深约4.5米。一棺一椁,主棺椁四边陪葬10个殉人,其中北与西侧各殉3人,东与南侧各殉2人,南部有随葬器物和食物的椁室箱,墓底同样构成十字形布局。

随葬品以青铜器为大宗,有鼎、簠、罍、甗、盉、盘、豆,镈钟、钮钟,戈、矛、剑、刀、斧、镞,车軎、马衔。其中钮钟一套大小9件,比较完整。石器有磬和砺石。陶器有罐、鬲、豆。

在五件组镈钟的钲部和两侧边发现内容连读的铭文:“隹正月初吉丁亥,余□氒(厥)于之,孙童鹿公柏之季子康,睪其吉金,自乍龢钟之,皝(?),柏之季康是良,台从我,师行,台乐我甫、(兄),其眉寿无畺,子子孙孙永(保)是(尚)。”以此判断墓主的身份是钟离公柏的季子,钟离国国君“康”。

根据随葬器物的类型学研究,结合文献,蚌埠双墩和凤阳卞庄两座钟离国君王墓的年代大约距今2600年左右,属于春秋中晚期,碳十四年代可到春秋早期。卞庄钟离康墓略晚于双墩钟离君柏墓。

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

双墩一号墓规模宏大,凸显了墓主的地位显赫和古钟离国当年的强盛。该墓葬制独特,遗迹复杂。

从封土到填土,自上而下有用青(灰)、红、白、黑、黄五色杂土封填;墓口外铺垫白土层与墓坑坑口形成玉璧形;墓坑填土层用深浅不同五色土构筑20条由中间向四周辐射、呈圆形扇面状的“放射线”遗迹(战国以前二十八宿的分合体系正为二十区);构筑18个大小不同的馒头状“土丘”(古人以天有九野九部,地有九州九土,其数合之恰为“十八”);用1000多个“土偶”垒砌3~4层高的“土偶墙”(象征“山缘遗迹”和“八极观念”);墓底 “十”字形布局,可能象征方形大地,十字形墓室之四方、每方各具三个随葬坑的设计,体现了一年十二月均分四季、每季各三月的文化内涵,以四方的十位殉人象征十天干,以十二个坑象征十二地支。这些都反映了墓主人视死如生、灵魂不死而往来天地的宗教思想和宇宙观。

在凤阳县临淮关镇东五里有钟离国故城遗址,与两座钟离国国君墓葬相互形成印证,共同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钟离国历史和考古研究的空白,为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宇宙观和王权宗教思想,钟离国王陵规制及习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在世系上,发现了文献未有记载的钟离国国君柏、其季子康的名字及父子关系,并诠释了舒城九里墩墓青铜鼓座铭文上“童鹿公  ”是“柏”的孙子。梳理其世系关系为:厥于—子?—孙柏—重孙康—玄孙鱼……,起到了补史正史的作用。在文化面貌上,随葬铜器中的鼎、三足罍、三足盘、小盒等,以及彩绘陶罐、黑灰陶的鬲和罐等颇具地方特点,显示出鲜为人知的古钟离国文化特色。

鉴于其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双墩一号春秋墓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与双墩遗址一起获批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288s